中华民族与辛亥百年学术讨论会分组讨论:民国初期中华民族的自觉及其影响
相关日期:2011-11-02 浏览次数:1702
主持人:朱伦、陈建樾
主讲人:高翠莲



清朝末年,中华帝国体系一步步被西方民族国家及其价值体系挑战与瓦解.中国文化人运用西方民族主义理论,结合中国传统的“族类”意识,在争取民族独立、民族一体的斗争中,试图整合、塑造以往松散的、差序状态的中华民族,形成了三种民族主义的类型:一是章太炎、孙中山等革命派知识分子以黄帝符号为中心、树立岳飞、文天祥等反抗异族的民族英雄,建构一个种族民族主义;二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知识分子构建向外开疆拓土、宣扬国威的张骞、班超、郑和等的民族英雄系谱,建立一个国家民族主义;三是康有为为代表的保皇派,将孔子所代表的儒家道德文化秩序改造为民族特定的文化符号系统,建立一个文化民族主义,即儒教民族主义,反对黄帝纪年、主张孔子纪年 。辛亥革命胜利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中华民国的政治民族主义目标初步实现,而清末的文化民族主义淹没在晚清政治民族主义的洪流中,致使民国初年中华民族文化整合与自觉任务相当迫切。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