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作者:木仕华 日期:2003-04-08 浏览次数:2109
    由徐丽华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于今年4月8日在四川成都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献总汇,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项重大科研成果。全书100册,16开精装。该丛书收录了我国少数民族哲学、宗教、军事、经济、文化、语言、文学、艺术、史地、民俗、天文、医学等方面的古典文献,较全面反映了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历史文献的内容,是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社会学和中国历史等方面不可缺少的大型资料丛书,在我国学术研究领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很关心这个抢救少数民族古籍弘扬传统文化的工程,为这部书写的序言中说: “编纂《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这么一部丛书,是很有必要的,是一个公德无量的事。这个工作本来早就应该做了,虽然现在才完成,但总是作完了,值得庆幸”。由此可知,中国第一流的学者早就注意到这个项目,并认为这个项目“早就应该做了”。他还说这个工作“有利于保护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关心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北京大学教授刘俊文在《为《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出版而欢呼》一文中说:“由后学徐丽华主编的大型丛书《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终于问世,这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建设工程,是我国学术界的一件大喜事,其意义非同一般。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大型丛书和类书,如:《四库全书》、《古今丛书集成》、《四部备要》、《万有文库》、《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廿五史》、《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等,不胜枚举。但有关少数民族古籍的大型丛书却无人编纂,这套《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正好弥补了这一历史缺憾。”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钟翰在题为《抢救保存少数民族文献,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写在《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集》出版之际》一文中说:“少数民族的历史文献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有关少数民族方面的古籍中,写本、抄本、稿本和民间刻本较多,殿刻本之类的版本较少,加之历史上的各种变迁和动荡,少数民族古籍损失十分严重,如果再不加以搜集、整理、出版,它就会越来越稀少。正如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所说,‘二百年以前看也许是一部很普通、不起眼的书,今天来看就很珍贵,┅┅我们这一代看到而没有及时抢救保护下来,是我们从事文化教育人员的失职,应该说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文化遗产保存下来。再说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化的历史,应该对世界人类有所贡献。’因此,搜集、整理出版少数民族古籍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保存和弘扬问题,不可懈怠,稍有疏忽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的编纂出版就是抢救保存少数民族文献、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盛举,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文化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不仅为国内外学术界提供了丰富的民族研究资料,也将会促进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是我国第一部专门关于少数民族历史文献的大型丛书,收录了很多珍贵的版本,如:《滇边要路略》、《贵州苗夷丛考 》、《黔中苗乘》、《大圆胜慧本觉心要修证次第》、《正红旗满洲哈达瓜尔佳氏家谱 》、《镶黄旗满洲钮祜禄氏弘毅公家谱》、《宗室王公章京世袭爵秩册》、 《康青纪游手稿本》、《科尔沁左翼中达尔汉亲王旗调查书 》《新疆四道志》等等,其中不乏写本、抄本、稿本和孤本。这些资料不但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其收藏价值也很高。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在搜集、整理、编纂过程中以“具有代表性、特殊性的民族文献”为选题原则,既抢救保护了珍贵文献又保持了学术的严肃性。所收录的典籍都经过了严格筛选,因而其文化内涵深刻,有广阔的使用前景。其编纂体例也比较科学,按地区及政治、经济、地理、史料等划分,既照顾到我国少数民族历史分布状况,又充分兼顾了古文献的特点,有利于读者查阅。这套丛书以扫描影印出版,严格再现历史文献原貌,保证历史文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缺页、残页、漫漶处理得当。眉批、飞签、批注、读书随记夹页、封面封底扉页题字和藏书者夹页等,均按原样印制,保留了文献研究的珍贵资料,此法对于藏书家、文献研究、版本校雠等都有益处是出版古籍的一个好方法。
    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的典籍还有很多,《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收录的只是其中较为珍贵的一部分,还有待于以续编的形式加以补充。
文章来源:网络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