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论文摘编(2017年第1、2期)
作者:周学文 日期:2017-04-27 浏览次数:584

民族研究

民族研究栏目选择了3篇论文,《边疆非传统安全的合作治理机制建构探析》(2017第1期,张立国)、《草原生态失衡与游牧民定居政策的博弈_以甘南碌曲为例》(2017第1期,李晓丽)、《论汉唐时期河西的民族融合》(2017第2期,高荣)。

《边疆非传统安全的合作治理机制建构探析》提出,非传统安全是区别于传统安全而言的,指的是除主权国家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冲突之外,其他各种对主权国家和社会整体生存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表现为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等多种形态。非传统安全风险的日益多发是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时代人类交往和矛盾不断加深的产物,也是现代国家安全治理的主要对象。

边疆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主要屏障,非传统安全逐渐成为边疆安全的主要威胁。从国家安全治理的角度来看,边疆非传统安全具有系统性、复合性、跨域性、转化性和民族宗教性等特点,目前我国边疆非传统安全治理体系上的条块分割化、结构上的主体碎片化和能力上的整体滞后化之间的张力凸显了边疆非传统安全合作治理的必要性。构建边疆非传统安全的合作治理机制,应当从国家间安全合作、多主体联动、治理资源整合、治理制度建构等方面入手,整合不同区域、部门和组织的力量,架构多元主体合作的治理网络。

《草原生态失衡与游牧民定居政策的博弈_以甘南碌曲为例》指出,自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游牧民定居政策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传统游牧生产存在很多的局限性,对生态平衡构成压力,如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牲畜生产性能下降、抗灾能力薄弱等。以碌曲为代表的西部草原的生态恶化现象包括:草原退化严重、草原干旱加剧、物种生态环境恶化。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气候变化、鼠虫害泛滥、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人口增长、现代文明对草原的侵入、畜群畜种结构不合理等。作者认为,为克服草原生态失衡的现状,必须实现游牧民定居政策,其效益包括:生态效益(保护和恢复生态平衡)、社会效益(改善生存条件、促进社会进步、防治牲畜疫病)、经济效益(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奠定生态旅游业基础、增加游牧民收入)。

《论汉唐时期河西的民族融合》中列举了大量的事例说明,早在汉唐时期,河西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汉族的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和制度文化等对游牧民族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游牧民族汉化现象;另一方面,游牧民族的一些经济生产、文化传统、生活习惯也逐渐融入到汉族的日常生活中,在一定时期还曾出现过汉族“胡化”趋势;第三,各民族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互相融合,包括法律制度、军事、文化传统等。正是在各民族长期的交流融合中逐渐形成了河西的多元民族结构,共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河西文化。

 

经济研究

经济研究栏目选编了3篇论文,《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的机理与实现路径》(2017第1期,裴玮、邓玲),《青海特色优势产业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促进机制和政策建议》(2017第1期,蓝庆新、韩萌),《西部民族地区保险业发展的SWOT分析》(张建深)。

《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的机理与实现路径》指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两者在理论基础、发展脉络、科学内涵等方面一脉相承,可以也应该协同推进。然而在实践中却产生了对城镇建设粗放增长方式的路径依赖以及城镇绿色转型发展推进不理想等问题,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彼此割裂,尚未实现协同发展,还存在建设机制不健全、评价方法不科学、政策体系不完善等现实障碍。所以必须将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在行动要素层面进行整合归并,以重点建设任务为抓手,在建设机制、评价方法、政策体系等方面消除割裂与掣肘,构建新的发展系统,实现两者的协同推进与融合发展。文章用图表的直观方式给出了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构建的机理和推进路线图。

《青海特色优势产业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促进机制和政策建议》从四个方面论述了青海特色优势产业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关系、问题、机制、建议:

1、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青海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特色优势产业是推动青海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丝绸之路经济带为青海特色优势产业开拓了新市场,丝绸之路经济带为青海特色优势产业国际投资打通了新渠道,丝绸之路经济带为青海特色优势产业国际人才交流搭建了新平台;

2、青海特色优势产业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存在的问题:设施联通落后加大了青海省特色优势产业对接难度,政府政策支持体系尚不完善,青海省特色优势产业初级化现象普遍且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国际化高端专业人才的引进交流水平相对不足;

3、青海特色优势产业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促进机制:合作环境优化机制,

中东部产业承接机制,国内外技术转移机制,人文交流深化机制,金融服务支持机制;

4、政策建议: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立体交通枢纽,优化贸易与投资环境,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努力提高特色优势产业技术水平,着力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

《西部民族地区保险业发展的SWOT分析》指出西部民族地区保险业的发展更是长期滞后于其他地区。该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西部民族地区保险业发展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

一、西部民族地区保险业发展的优势(S)

(一)保险市场整体规模不断扩大;(二)保险产品种类不断丰富;(三)保险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四)保险业投资收益不断提高。

二、西部民族地区保险业发展的劣势(W)

(一)保险行业专业人才数量较少;(二)保险业的风险保障功能较低;(三)保险公司对自身的定位不准确;(四)保险业发展不均衡;(五)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三、西部民族地区保险业发展的机会(O)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二)西部民族地区公众收入持续提高;(三)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四、西部民族地区保险业发展的威胁(T)

(一)受困于思想观念、民族习俗、宗教等的制约;(二)保险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三)保险公司售后服务质量差。

五、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树立正确的保险理念;(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开发特色产品;(三)完善保险客户服务,加强保户风险管理;(四)改善理赔流程,增进理赔服务;(五)提高保险监管力度,完善相关立法。

 

 

文章来源:周学文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