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经济研究
2016年《西藏研究》(下半年)选择了三篇民族研究方面论文:《论生态经济对西藏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达瓦次仁,2016年第4期),《西藏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分析》(连成国,2016年第5期),拉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完善问题研究(旦增;方晓玲;更藏卓玛,2016年第6期)。
《论生态经济对西藏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指出,西藏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处理生态经济关系着国家生态安全和"美丽中国"的建设。文章用大量数据总结了“十一五”以来西藏发展生态经济取得的成就,并提出了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人力资本缺乏,生态的标准、政策和管理不统一,生态技术不成熟。最后提出对策建议:第一,积极发展生态农牧业,打造特色品牌,创造品牌效益。第二,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强化清洁能源工业发展。第三,继续加强民族手工业,实现生态与文化价值的双赢。第四,继续推动藏医药产业,带动藏区文化产业。第五,开发生态旅游,完成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共存的目标。第六,限制浪费严重、技术含量低、环境破坏突出的矿产资源开发,加强资源保护,完善资源开发监管体制。
《西藏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分析》指出,近些年来,西藏小微企业快速发展,地位不断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发展的同时也存在整体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资金支持有限、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因此,本文建议继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努力构建涵盖小微企业的社会信用体系,有效降低企业发展和融资成本,引导其布局于西藏特色产业、实现联合发展,打造具有西藏品牌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拉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完善问题研究》指出,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技术推广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拉萨农村科技服务存在如下问题:一、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政府主导作用有待增强,二、基础性、公益性农村科技服务需要加强,三、科技特派员制度运行效果不佳,四、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化、社会化程度较低,市场运作能力不强,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未发挥科技推广中介的服务作用,五、产、学、研结合不够全面深入,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参与,二、加大力度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三、产、学、研一体化,四、推动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
西藏社会研究
2016年《西藏研究》(下半年)选择了四篇西藏社会研究方面论文:《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变迁轨迹和变迁机理——来自国际经验的启示》(胡洁,2016年04期),《西藏留守儿童现状研究》(李如意,2016年04期),《西藏基层治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基于100名村(居)支部第一书记的访谈》(刘宝臣,2016年06期),《农村女性可行能力与生态扶贫路径探究——以川西贫困藏区为例》(沈茂英,2016年06期)
《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变迁轨迹和变迁机理——来自国际经验的启示》提出,自从2014年5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后,民族互嵌成为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新思路。从国际经验看,新加坡的"居者有其屋"计划通过"混居"方式增加各民族接触机会,美国不断修正法律实现了多民族平等和谐共处,英国以"教育优先区"填补部分地区和民族的教育弱势等对我国通过民族互嵌虚立新型民族关系有一定的启发。作者提出民族互嵌的空间关系和精神关系两个维度,以及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实现途径,即从分隔型、接触型、融洽型到交融型的演进。文章建议,坚持以各民族为主体、政府引导、强化法律监管监督,深挖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精准落实着力点,培养地域共同体意识以增强"接触"可能性等有利于建设我国民族互嵌式社区。
《西藏留守儿童现状研究》分析了西藏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包括总体规模,性别与年龄结构,健康状况,地区分布,监护状况;然后分析了问题与困境,即,学校教育困境,家庭教育问题,成长发展问题,饮食营养与健康问题,心理行为问题。作者发现,西藏留守儿童规模和性别结构地区差异性比较明显,以日喀则、昌都、拉萨为主,同内地大部地区一样,其监护人主要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家庭教育、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最后提出了结论与对策:一、政府要加快城镇建设,深化制度改,加大教育投入,二、学校要注重档案信息管理,加强特殊关爱呵护,三、社会要优化基层社区服务,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四、家庭要提高自身素质,注重科学教育。
《西藏基层治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基于100名村(居)支部第一书记的访谈》通过对100位基层书记的访谈,分析了西藏基层公共基础设施、维稳、基层组织的全面情况和问题。公共基础设施方面:1、部分地区水、电、通讯设施缺乏,2、扶贫减贫、增收致富的任务仍然艰巨,3、自然灾害频发。维护社会稳定方面:1、分裂势力不断进行破坏活动,2、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3、宗教对基层公共事务产生影响,4、群众思想观念不适应现代社会需要。三、基层组织建设方面:1、部分村级组织不健全,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2、乡镇一级政权的治理能力不足,3、“强基惠民”驻村工作对基层工作产生双面影响。并提出加强西藏基层治理工作的建议:首先,坚持把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第二,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第三,加强农牧区组织自身建设,第四,发展经济方面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优势,第五,利用好宗教因素。
《农村女性可行能力与生态扶贫路径探究——以川西贫困藏区为例》认为,贫困人口的“女性脸谱”是全球普遍现象。女性功能性活动集和可行能力低下是贫困人口女性化脸谱的重要成因。女性可行能力是女性对功能性活动的选择能力和管理能力。功能性活动影响可行能力,可行能力决定功能性活动。针对川西藏区农村女性功能性活动集不断拓宽而可行能力脆弱性增强的贫困特征,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生态补偿锁定农村贫困人口的制度性收入,确保贫困女性获得稳定的制度补贴。2、在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中引入社会性别意识,将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发展为女性可行能力提升的支柱平台。3、在林下经济培育中引入社会性别概念,针对女性需求培育林下产业,提高女性在林下产业中的受益比重。4、加强牧区女性群体的适应性培训,提高牧民新居女性群体的定居生存技能。5、为农村女性群体提供更多的生态产业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