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上半年(即2017年1-3期)在民族社会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人口、少数民族妇女参政、民族地区公共政策、农村问题、就业问题、城镇化建设、社会文化、社会治理等社会问题。
一、少数民族人口问题。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困境与创新》(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孙婷,《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1期)认为,近年来,各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共性问题,彰显了当前各城市该项工作实践面临的困境。结合包括广州、沈阳、青岛在内的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的有效经验,未来完善此项工作的路径探索可集中于工作理念创新、主体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服务管理内容创新和方法手段创新等方面。
《民族地区人力资源流动与地区发展研究——以重庆市酉阳县为案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学院王默凡,《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1期)认为,由于地理位置、区域经济发展基础、资源和历史条件因素等差异,我国民族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大量外流,这直接影响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为个案,调查研究了人力资源流动和地区发展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成因,提出了做强工业、做兴旅游、做富农业和做活商贸等四点促进人力资源良性流动和地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少数民族妇女参政
《社会性别视角下中国少数民族妇女参政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寇佳琳,《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1期)认为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形成了民族地区特有社会性别认知和评价,这种带有民族色彩和宗教色彩的性别认知和评价影响了少数民族妇女参政观念,导致少数民族妇女在政治领域内参政人数少、参政比例低、参政质量低等问题出现。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妇女权益保护,促进民主法治国家建设,必须突破民族妇女参政中的社会性别束缚,推进社会性别公正,转变民族妇女参政思想,提高民族妇女参政素质,增强民族妇女参政条件,在法律和体制上保障民族妇女参政权益,推进民族妇女在政治领域内的性别平等。
三、民族地区公共政策
《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公共关系问题研究——基于新媒介时代的行政传播视角》(阜阳师范学院刘晓娟,《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1期)认为,新媒体时代下的行政传播具有多头参与、膨胀扩散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得政府在行政传播中的主导地位被动摇,同时也使得政府的公共传播受到了来自社会更为广泛的关注,直接影响着地方政府的公共关系建设。西部地区在地理环境、文化、民族等方面都有一定特殊性,新媒体为西部地区地方政府的公共关系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当地政府必须要基于地方实际情况应用新媒体,引导新媒体,增强自身在新媒体中的舆论引导影响,才能使地方政府公共关系问题得到更好处理。
《贵州民族地区PPP决策影响因素研究——以黔南州贵定县阳宝山PPP项目为例》(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李志红、莫媛、张古鹏,《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1期)指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PPP模式是一种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模式。为研究贵州民族地区公共部门和社会资本决策的影响因素以及社会公众的意见,论文研究归纳出影响PPP景区项目决策的六个角度下37个子因素。通过对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和少数民族社会公众三个利益主体发放问卷,筛选出关键的影响因素。发现景区周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整合、初期与分期投资金额、景区开发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分别为三个主体决策的关键影响因素。
四、民族地区农村问题
《民族地区农户贫困的逻辑再塑:贫困恶性循环的视角》(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贵州大学中国西部发展能力研究中心张自强、伍国勇、徐平,《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1期)引入经济增长的稳态特征,基于贫困恶性循环原理,对贵州省关岭县农户调查的经验判断,再塑农户贫困的内在逻辑,发现农户要素贫困、能力贫困与制度贫困之间存在行为发生学上的关联效应,要素短缺加剧能力不足,进而减少制度安排中的竞争性资源获取,贫困深化降低要素积累,构成贫困循环。实证分析发现,农户禀赋、能力和制度因素对家庭贫困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精准扶贫在重点改善农户要素贫困的基础上需要关注与之关联因素的致贫作用。
《农村苗族社区居家养老供给研究——以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为例》(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邦辉、杨乐,《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3期)指出,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养老压力巨大,少数民族地区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如何破解我国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养老难题,提供有效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成功应对挑战和破解难题的必由之路。文章以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为例,对农村苗族社区居家养老供给进行的初步研究,旨在构建一个有效、规范、符合少数民族传统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保障体系。
五、就业问题
《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行为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长江师范学院何海燕,《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1期)将研究的着眼点放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准备创业的过程上,通过跟踪调查的方式对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和影响条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在充分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指出为了促进大学生群体创业过程的顺利开展,政府、社会和学校从多方面给与大学生创业过程充分的政策鼓励和经济支持。
六、城镇化建设
《新经济策略下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城镇化研究》(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温国兴,《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3期)指出,可持续发展城镇化是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城市工业化的发展的重要前提。据统计,目前世界各国的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我国虽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却相对较低,而且出现了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同民族之间城市化率不均衡等情况。围绕少数民族可持续发展城镇化发展主题,将如何在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同时,以民族特色为基础对城镇进行规划,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及民族流动人口的城镇融入,怎样在新经济策略的指导下进行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为真正实现全民族的城镇化发展奠定基础。
《民族翻译工作对少数民族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河南理工大学杨瑞玲,《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3期)指出,语言规划和建设是城镇化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翻译工作的发展对于城市文化根基夯实、和谐语言生态建构、民族民众的城市适应,以及城镇化产业经济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城镇化建设需要下,民族翻译工作需要通过增加强民族翻译人才培养、增加翻译作品数量、加强民族语言教育、促进民族民众的民族语言与英语使用等方面来推进。
《城镇化进程中促进民族语言生态平衡对策探究》(宜宾学院黄靖莉,《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3期)指出,城镇化带来少数民族人口的变动和迁移,一方面为了适应城市社会他们需要学习普通话和当地语言,另一方面人口迁移带来了语言使用人群结构变化和语言代际断层现象,这都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生态平衡产生一定的冲击。维护少数民族语言生态平衡,不仅要加强普通话的推广,保证不同民族之间实现有效沟通和交流,消除城镇化建设中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阻力。也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多样性的少数民族语言及地方方言,注重动态使用过程中的传承和保护。
七、社会文化
《成都回族居住格局的变迁对其社会文化的影响》(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李云轩、马宗保,《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2期)指出,居住格局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态,也是民族文化的承载,随着居住格局变迁,民族社会文化也将随之改变,下文分析了成都回民居住格局变迁中的社会文化的转变及坚守,对社会发展中的文化变迁规律进行了探寻。
《宗教性启蒙、民族性悖谬及社会性衍变——少数民族文学道德承担的多重维度》(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唐斌等,《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2期)指出,少数民族文学与道德的关系是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的核心伦理命题,其特殊之处在于少数民族传统知识分子的良知受制于全知全能的宗教性启蒙,致使少数民族利用文学的言说方式来建立人与鬼神的道德协议。论文借用了罗伯特-金-默顿的“前现代社会”理念,指出少数民族文学道德承担没有实现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其民族性悖谬的存在深刻影响了少数民族公众福祉的提升,并通过探讨少数民族文学道德承担的理性机制与非理性机制,揭示了顺应人性是少数民族文学适应社会衍变的根本途径。
八、社会治理
《“访惠聚”:新疆基层社会治理新实践》(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振华、代晓辉)指出,“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是中国基层治理的新疆探索。论文在总结这一工作已经取得的有效经验基础上,结合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现实,同时认真反思“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还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今后“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