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经济研究动态-西藏大学学报 2017第一期
西藏大学学报 2017第一期选录西藏经济议题论文6篇:西藏旅游扶贫与农牧民增收问题研究(图登克珠)、西藏农牧区贫困统计指标体系研究(杨新玲,张静,柳婷婷)、西藏地区农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分析——基于DEA模型的实证检验(尚杰任,跃旺)、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辛馨,张晓莉)、西藏草场制度研究——以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德吉央宗,占堆)、西藏经济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朱尔茜)。
《西藏旅游扶贫与农牧民增收问题研究》提出,全域旅游成为西藏2017年旅游发展的重心,乡村旅游正成为西藏经济新常态下新的增长点和撬动农牧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文章从西藏旅游发展和农牧民收入现状出发,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西藏自治区2004-2015年旅游总收入与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西藏自治区旅游总收入与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西藏旅游发展对促进农牧民增收有一定影响,但带动促进作用不大,西藏社会稳定是西藏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社会稳定因素严重制约经济发展。文章提出的对策建议有:创新西藏旅游扶贫开发模式,加大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和宣传力度,引导农牧民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完善西藏旅游扶贫开发的利益分配机制。
《西藏农牧区贫困统计指标体系研究》指出,贫困是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必须从多个维度对贫困的形成机理、致贫因素、脱贫路径进行研究。多维度贫困研究的基础是一套科学、系统的贫困统计指标体系。文章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西藏农牧区的实际情况和现阶段扶贫政策,构建了西藏农牧区贫困统计指标体系,该体系分为家庭层面和村级层面两个层次,分别构造了三级指标体系,家庭层面的第一、二、三级指标分别有3、7、24个指标;村级层面的第一、二、三级指标分别有3、7、34个指标,这些指标覆盖了造成贫困常见的各个细化原因。本指标体系的提出推动了西藏贫困研究的多维定量分析,为西藏农牧区扶贫攻坚工作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也为其他地区的扶贫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西藏地区农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分析——基于DEA模型的实证检验》指出,
西藏地区农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供给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缺失,制约了西藏农村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发挥更大的效益。据此,文章通过构建西藏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产出模型,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得出西藏地区的农村公共服务面临的主要矛盾在于其低效率的资源配置结构的结论。这种结构式失衡既体现在西藏地方政府直接供给农村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同时也体现在中央政府在财政转移支付过程中财权事权的分离。本文提出如下建议措施:第一,扩大西藏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规模。第二,改善西藏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结构。第三,从宏观层面加强中央政府的资源再分配效果,扶持西藏等落后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指出,在西藏特有的地理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下,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其特殊性。文章在总结已有的西藏新农村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西藏主要农牧区进行了考察调研和分析,看到了西藏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缺陷,并进一步对西藏新农村建设成绩进行了评价,对西藏农牧民的收入满意度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文章指出,调查问卷定量分析显示,西藏农村家庭对收入感到非常满意的占 24.9%,感到收入一般的家庭占 53.1%。提高西藏农村农民的受教育水平、农业科技与培训,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加大农村小额信贷的投入比例和投资力度都将对提高农民收入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大大提升西藏农村家庭对收入的满意度。
《西藏草场制度研究——以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指出,草场是西藏农牧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西藏农牧业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数次变迁,其实质在于"通过明晰产权、实现土地的有续利用"。西藏土地制度的变革也是在国家土地制度变革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前后共经历了四次变迁。文章从制度经济学入手,研究西藏草场制度的演进机理及其带来的相关经济效益,特别是把现行的"草场承包责任制"作为重点,分析"草场承包责任制"实施的利弊,提出现行的草场承包责任制应把本地资源(人文、自然)作为约束条件,在实践中通过制度改进降低制度的负面效应,探索符合当地畜牧业经济发展的经营模式,以实现制度设计应有的目的。文章建议,(一)在提高经济效益方面:1.建议加大金融支持,2.建议加快流转速度,3.建议加大奖补力度。(二)在提高社会效益方面:1.建议吸纳民族文化中的良性因素,2.建议进行制度创新。培育农牧民应对市场的能力。
《西藏经济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指出,供给侧理论框架是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中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法,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供给侧理论事实上已经成为政府治理和宏观调控的重要遵循。从资本、劳动、全要素生产率这三个最重要的经济供给要素看,西藏经济无疑正处在投资驱动型粗放式增长阶段。将研究视角拉长,西藏经济实现中长期可持续发展,将势必经历一个要素升级、动力转换和制度变革的关口,其核心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此,必须依托结构性改革挖掘最大潜力,依托提高劳动力素质积累人力资本,依托创新驱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依托新型城镇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动经济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为西藏经济长久发展注入不竭动力。文章提出促进西藏经济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建议:
(一)物质资本投资方面
第一,保持投资适度增长,弥补社会短板。第二,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并支持成长型企业。第三,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大力推广PPP模式。
(二)劳动力发展方面
第一,破除农牧区劳动力转移障碍,进一步释放库兹涅茨效应。第二,合理控制提前退休,扶持养老产业发展。
三)制度变革方面
第一,加快劳动领域改革,提升劳动力空间配置效率。第二,推进资金配置效率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第三,科学实行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第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升经营运作效率。
(四)技术创新方面
第一,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奠定坚实创新基础。第二,优化要素资源配置,疏通创新传导途径。第三,为技术创新提供适宜环境,培养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