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半年,民族教育理论政策研究主要探讨了民族教育理论框架、发展规律与战略、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等内容。
在民族教育理论框架研究方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向伟、钱民辉《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主题回顾:基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框架》(《民族教育研究)》,2017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少数民族教育研究在我国兴起的历史基础,其研究范式已从单一的政策研究逐步走向多元化的主题。梳理民族教育研究者的历年成果,可以提炼出双语教育、族群认同、文化变迁与社会平等四个重要主题,其内在的学理联系基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框架得以系统性地展开。比如双语教育的研究主题就是对于政策趋势的积极响应,同时兼顾学理上的问题意识:即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思考教育的过程如何在时间轴上从传统到现代、在空间轴上从国家到地方经历双重变化的社会学关系。延续这一问题意识,民族教育的研究主题也将从对文化表现的关注过渡至文化的内核——对民族认同的研究。相应地,民族认同的研究激发了对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关注,而对具体地方民族文化变迁的研究又深化了对于民族认同的理解以及对于国家整合的反思:对社会平等的追求取代了对国家整合的简单化推崇,这是在教育事业的现代性实践中实现多元一体理想的有效途径。深化这一认识,有助于推动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研究的未来进展与国家建设及转型实现更好的结合。
在民族团结教育理论方面,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来仪在《民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再思考》(《民族教育研究)》,2017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民族团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高扬的一面旗帜。我国民族高校是各民族人才、多元文化汇集之地,让学生们拥有民族团结的坚定信念,成为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接班人,一直都是党和政府、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努力的目标。60多年来,通过专门的课程设置、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去实现这一目标已经成为民族高校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传统路径。当前,进一步提升这种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民族高校在新的历史阶段必须直面的问题。
在民族教育发展方面,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沈沫、陈立鹏、张承洪在《“十三五”时期民族教育发展展望》(《民族教育研究)》,2017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必须直面问题,抓住战略机遇。首先,民族团结教育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要构建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工作机制,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其次,要科学稳妥地推进双语教育,加快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普及;三是要全面提升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水平,形成更加科学、完善的教育体系;四是着力补齐新疆、西藏和四省藏区教育短板,增强其内生活力和发展动力;五是提高内地班教育管理服务水平,利用内地优质教育资源举办内地民族班是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重要措施,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六是健全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要建设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必须做好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七是长效机制加强民族地区教研、科研工作,在科研工作方面,应重点深化教育教学规律研究,深化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研究,提高民族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民族教育理论、方针、政策研究,提高民族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八是推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要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放到关系国家繁荣富强,深入推进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加大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人培养力度,加强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建立民族文化博物馆;九是加快提升民族地区信息化水平,推动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依托信息技术深化教育教学的深层变革,让民族地区的教师和学生零距离接触先进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十是建立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制度,为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针对当前民族地区高校的发展问题,吉首大学武陵山区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戴林富、宗高峰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民族地区高校科学发展的理性思考》(《民族教育研究)》,2017年第1期)一文中,阐述了目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转型时期,民族地区高校要实现新的发展,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自身找准影响科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在此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变化新要求,紧扣自身责任与使命;创新发展理念,突破传统思维窠臼,立足所在区域的实际需求;调整办学结构,转变发展思路,切实增强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和贡献力。这是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科学发展应当遵循的逻辑。他们认为民族地区高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发展的价值取向单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地域、社会和历史三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对办学的战略谋划不够、对办学的战略谋划不够和深化改革的力度不够等主观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科学途径和对策包括:一是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外部环境特别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内部环境变化,对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二是坚持内涵式发展这个大主题,准确把握发展要义,坚持以人为本,深化内部改革;三是抓住服务区域发展的大任务,就民族地区高校社会功能的发挥来说,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与生俱来的特殊历史使命, 抓住服务区域这个根本, 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民族地区高校的社会功能。
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杨胜才在《“双一流”战略视野下的民族院校抉择》(《民族教育研究)》,2017年第2期)一文中,阐述了"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现实选择,是对一流大学发展目标的适时调整,与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为民族院校深化改革、提升内涵、特色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民族院校只有不忘初心、不改衷心、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以践行宗旨来定义和丰富"一流"的文化内涵,以促进发展来诠释和标举"特色"的精神价值,才能提质增效、实现目标,发挥功能彰显特色。
在民族教育现代化发展方面,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羌洲、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马挺在《监督问责和多元参与:民族教育现代化的经费保障机制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17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在民族教育现代化事业上投入大量资金,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地方财政预算、对口支援经费为主要经费来源,取得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等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随着民族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单一的经费来源、缺乏监督问责机制、非系统化的保障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发展需求,应进一步拓展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建立健全经费监督问责机制,系统构建民族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实现教育经费管理体系的率先现代化。同时,需要创新思路,选择部分地区进行创新试验,为深入实现民族教育现代化做好经验积累和模式探索工作。
在民族教育政策研究方面,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许可峰在《中美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的社会背景差异》(《民族教育研究)》,2017年第1期)一文中,阐述了中美之间在民族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的社会背景包括时空背景、地理、经济、民族结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其中一些差异深植于两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性格之中,深植于现实的政治和教育实践之中。简单的优劣之辨是肤浅的,只有适应本国历史和现实国情,努力发挥传统和现实的政治、文化机制之长,才是明智的态度和方法。对美国民族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固然需要研究和借鉴,但一定要立足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国情,才能走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多元文化教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