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下半年,民族教育与民族文化研究主要探讨了民族民间文化与学校教育的融合、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以及多元文化环境下的民族文化教育等内容。
在民族文化与学校教育的融合方面,西南大学教育政策研究所李玲等在《民族民间文化融入学校艺术教育的机制研究——以苗族刺绣为例》(《民族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赖以维持的根基和血脉,同时也是维系当地民族心理认同、生存发展的文化纽带。苗族刺绣是一种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然而,苗绣艺术教育却面临着学生学习、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和政府管理等诸多难题。作者采用了质化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苗绣艺术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比如学生认同及学习意愿存在性别和民族差异、苗绣课程资源缺乏、苗绣课程体系不完善、地方高校艺术专业与中学苗绣教育不衔接、校企合作困境致使苗绣人才、产业发展受限、政、校、企三方合力不足凸显政府权责不明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课程选择;整合苗绣课程资源,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苗绣校本课程体系,推动课程管理和评价制度改革;加强普通中小学、职校和地方高校间合作,构建苗绣艺术人才培养和发展体系;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政府服务性职能,建立保障、协调与评价机制。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黑力在《关于在高校建立培养复合型声乐表演人才工作坊的设想》(《民族教育研究)》,2017年第5期)一文中,认为单一的教学、科研模式是不可能产生出多元民族声乐成果的。然而,在相同的培养方式下,又极有可能产生出风格雷同的声乐表演人才。作者认为,只有改变当前声乐教学只注重纵向发展的现状,加强声乐专业与其他音乐表演专业的横向联系,才能解决专业技能单一化发展的弊端。随着社会各行业对复合型声乐人才的需求日益普遍,我国声乐艺术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势在必行。在高校建立培养复合型声乐表演人才工作坊,是声乐艺术教育调整转型、满足人才需求的有效方式。实践证明,在高校建立培养复合型声乐表演人才工作坊,可将各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生成出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创造出新的声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亦可帮助各高校充分挖掘教学潜力,凸显学科特色,从而发挥我国各层级院校的体系优势,使此类工作坊的声乐教学模式在我国声乐多元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持久的推动作用。
少数民族节日对培育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在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方面,广西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杨军在《壮族节日文化的教育功能探究》(《民族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一文中,阐述了节日文化具备强大的精神感染力,如能正确运用可发挥社会教育作用。壮族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凝结着生产耕作、宗教礼仪、信仰精神、饮食服饰等各个方面的智慧,能够引起壮族群众的心理共鸣,进而传承传统文化并教育世代子孙。壮族群众在举办和参与各种传统节日的过程中会受到伦理思想的熏陶,并遵循节日文化所传达的道德要求规范自身言行,从而实现自我教育,同时也会以此教育后代。壮族节日文化在传承传统美德、优化社会秩序、提升青少年素养、增强道德伦理教育效果、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推进壮族地区学校课程改革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共同意识良性互动,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可持续运用壮族节日文化的教育功能引导壮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家国观。
在多元文化环境背景下的民族文化教育方面,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岳永杰、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兆芙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对民族院校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思考》(《民族教育研究)》,2017年第6期)一文中,认为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既是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需要,也是促进民族院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民族院校多元文化生态环境下各民族文化个体拥有的民族意识、文化心态特点,使其成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链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民族院校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引领中华文化认同,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生活问题”相结合的教育原则,着重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精神指导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与调整工作,发挥学校规章制度对学生的价值导向作用;积极搭建各民族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利用各种校内资源搭建多样化的民族互动平台,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使学生在彼此互动中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消解民族文化隔膜,推进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实现课堂系统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必须依靠课堂教学才能够系统地、全面地向学生介绍中华文化的具体内容,同时课堂教学要与实践教学相联系,在口头讲解的同时也要带领学生亲临现场体验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与中华文化的历史形成脉络,用历史事实支撑、强化课堂口头讲授的效果。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王国能在《多元文化环境下民族题材中国画创作教学的思考》(《民族教育研究)》,2017年第5期)一文中,阐述了在当代多元开放的文化环境中,各种艺术思潮与创作活动异常活跃。同时,各种不同的艺术观念也会直接渗透和影响在校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学生的艺术思想与创作形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开放性与多元化,由此给民族题材中国画创作教学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当代民族题材中国画创作教学应将写生作为即兴创作与主题创作必不可少的技巧训练,将生活作为其创作与情感表达的源头活水,将“意匠经营”作为打造艺术精品的优秀传统,以彰显民族特色、抒写民族精神作为创作主题,指导学生创作出具有时代新意的民族艺术作品。
邢台学院教育科学教学部安晓镜在《多民族地区初中生民族认同、文化适应策略与多元文化意识关系之探究》(《民族教育研究)》,2017年第5期)一文中,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如何促进不同民族学生多元文化意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选取云南省五个民族的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其多元文化意识现状及民族认同、文化适应策略对多元文化意识的影响机制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当前少数民族初中生多元文化意识虽高于理论均值,但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2)整合、分离的文化适应策略在民族认同和多元文化意识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而同化、边缘化两种策略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由于民族认同能正向地预测多元文化意识,文化适应策略能显著地影响多元文化意识,因而要重视培养多民族地区学生积极的民族认同,引导学生形成正向的文化适应策略,从而促进学生多元文化意识的发展。
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李洪修、丁玉萍在《美国多元文化课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民族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一文中,阐述了民族和种族的多样性、民族运动的兴起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为美国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便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美国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现状表现出包容性的课程目标、多样化的课程设计以及丰富化的课程类型等特征。包容性的课程目标主要表现在消除种族和文化歧视, 尊重少数族群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升跨文化理解和交流的能力, 培养社会行动能力;开发多元文化课程, 关注全球多元文化等方面。美国多元文化课程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贡献方式、添加方式、转换方式和社会行动方式。总体来看,美国多元文化课程的未来发展呈现出重视全球多元文化教育、实施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加强多元文化的教师培养等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