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宁夏实践探索及启示
作者:周学文 日期:2018-05-23 浏览次数:636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宁夏实践探索及启示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正确理解认识中国民族国情和民族关系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经过费孝通教授1988 年的系统阐发,成为中国学术界的重要共识,并被中央所采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4 年9 月28—29日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中华民族从“多元一体格局”提升到“中华民族共同体”,这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对中国民族现象的新表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发展,是我们新时期做好团结工作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基本遵循。宁夏回族自治区近年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践探索,对理解认识当代中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一、宁夏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实践探索与主要特色

( 一) 高度重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把它作为引领宁夏经济社会进步的总抓手。

宁夏回族自治区面积是全国5 个自治区中最小的,总人口和少数民族人口规模也不大。宁夏不仅回族人口比例比较高,而且对全国回族乃至信仰伊斯兰教的其他民族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民族宗教工作在宁夏具有战略和全局意义。

宁夏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时刻绷紧民族宗教工作这根弦,强化责任担当,建立健全具有宁夏特点的民族宗教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区,是宁夏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实践载体。宁夏的民族关系主要是回汉关系,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回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得到了极大的尊重。与此同时,当地伊斯兰教的中国化特色鲜明,不论是体现清真寺的多元包容,还是“回汉一家”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都充分体现了回汉之间、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交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来,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宁夏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回汉关系良好,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和谐相处,“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观念深入人心,涌现了一批批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典型。

( 二) 以“两个共同”为引领,逐步形成民族团结示范区创建的宁夏特色

牢牢把握“两个共同”主题,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载体,形成了以“五抓”为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模式。一抓组织领导,二抓发展要务,三抓教育引导,四抓载体创新,五抓干部培养。

正确处理民族地区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把民族因素作为促进发展的资源和动力。宁夏在处理稳定与发展问题的关系方面,更大的精力、出发点与着眼点都是放在发展问题上。宁夏在发展方面甚至把民族宗教资源作为发展的依托。我们感受到,宁夏充分开发利用民族因素、民族文化、宗教因素的积极面,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作为有价值的资源去打造。充分利用民族宗教资源,把它作为发展可资利用的要素,成为宁夏发展方面的一大特色。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问题为导向,立足实际谋发展,形成了持续性强、特色鲜明的宁夏脱贫之路、教育发展之路。宁夏脱贫攻坚具有鲜明特色,是把劳动力转移到搬迁后的产业上去就业,使移民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在抓脱贫攻坚的同时,宁夏利用区位生态优势,通过引进产业进园区、大力建设基础设施,推进城镇化,争取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对接,积极打造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提升振兴宁夏经济、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能力。

宁夏特别重视教育,重视人力资源开发,重视培养各级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二、明确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努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民族宗教问题,在两大问题上具有全局意义。一是伊斯兰教中国化问题,二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自从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宁夏认真贯彻会议精神,更加明确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发展方向,2016 年还专门以此为题召开研讨会,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已经在指导实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一个关键是坚持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坚持在中国的法律框架内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宗教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宁夏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既是自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示精神的理性探索,更是进一步改善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一家亲、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宁夏塑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空的,是具有实实在在的内容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文化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心理共同体、生态共同体的有机统一。宁夏民族团结进步“五抓”创建中的关键一环是抓“教育引导”,始终把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长远大计。

宁夏的实践证明,中华民族不是像有些学者的观点那样是“虚( 空) ”的,中华民族与56 个民族都是实体和共同体,中华民族与56 个民族的关系也不是虚体与实体之间的关系,而是实体与实体之间的关系。宁夏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确实走在了前列,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三、坚持和完善党对中国特色民族宗教事务领导的思考

困难与挑战方方面面,民族宗教领域一直是其中的重点领域。因为这个领域不仅复杂敏感,很多现象不易把握界限、工作难度极大; 而且一些问题一旦处理不当,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也是巨大的、深远的。我国民族宗教工作总体上是好的,为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局面和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结合对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宗教工作特别是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的调研,我们认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处理好以下一些重要问题。

一是处理好宁夏民族宗教工作与宁夏工作全局、宁夏民族宗教工作与全国民族宗教工作基本格局之间的关系。立足宁夏自身区情实际,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确保各项工作尤其是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一步一个脚印往前推进。还需站得更高,用全国一盘棋的视角,学习贯彻落实好中央民族、宗教工作的大政方针和时代导向,积极创造并引领民族地区的民族宗教工作,并为处理好全国民族宗教工作探索实践经验和理论借鉴。

二是正确处理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与利用好民族宗教资源的关系。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宗教工作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宁夏在利用开发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的相关资源方面,确实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有些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民族宗教是个敏感话题,民族宗教无小事,民族宗教既是资源也是国家特定政策下的特殊管理对象,利用民族宗教因素的资源确实需要十分小心。

三是更好地处理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与大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问题。各民族涉及民族宗教文化因素的资源一定要与区域文化、地区文化资源相衔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淡化其民族宗教色彩,构成区域内居民认同、区域间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指出,“我国宗教无论是本土宗教还是外来宗教,都深深嵌入拥有5000 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深深融入我们的社会生活。”2016 年,全国宗教会议提出要注意的八个倾向,核心是树立中华文化的自信。

四是进一步提高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希望宁夏进一步夯实民族团结的“五抓”举措,尤其注重提升六项民族团结特色教育的实效。既重视教育形式的丰富多彩,更注重教育内容的深化和长效机制建设。在机制建设方面,要加强对“585”民族团结进步行动计划和“八进”活动的效果评估,把精力与着眼点放到增强群众的参与度和创建活动的实效方面来。

宁夏历来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比较稳妥,新时期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的“五抓”理念和实践探索,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其中的经验值得挖掘、总结、提炼,对理论研究工作者和其他地区开展相关实践也会有很好的启发,有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摘编于宁夏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原作者王延中)

文章来源:王延中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