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基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
《边疆安全视角下的西北地区和谐民族关系建构》(李世勇,杨玉良)一文指出,建构和谐民族关系对于保障国家边疆安全和在边疆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极为重要。目前影响边疆地区和谐民族关系构建的因素有:经济发展不平衡,包括基于地区、所有制等因素的不平衡;既有发展模式未能充分调动西北边疆地区内生性的经济活力,一些内地援边项目未能直接惠及当地民众;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不完善给和谐民族关系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学界认为多民族国家始终存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内在张力,甚至冲突;国内外分裂势力的活动对西北边疆地区民族关系造成负面影响。文章建议,西北边疆地区应以现代工业生产方式为纽带,以生产领域的民族互嵌为重点,推动民族互嵌式社会构建;发挥社会主义在处理民族关系的制度优势,包括在经济、政治、党的统一领导方面的优势,以促进边疆和谐民族关系发展;以区域发展的现代国家治理理念取代传统的“中心—边缘”的少数民族治理理念,搭建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制度平台,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边境安全问题及其治理》(夏文贵)一文指出,中国的边境安全问题,突出地表现为边境领土安全、地缘政治安全、认同安全、跨国婚姻、边境空虚化等具体问题,而这些问题又错综复杂地关联在一起,具有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文章建议,应在国家政权力量的主导下,从边境安全观的形塑(边境安全的内涵和外延应拓展为多样形态,涵盖军事安全、战略安全、周边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等领域,呈现出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交织并立的局面)、边境安全战略的构建(确立边境安全问题治理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边境安全风险管控机制的完善(完善协同机制,完善护边员制度,构建信息化边境管控制度,完善边境突发事件预警机制)以及与国家全面发展相适应的优厚惠边政策的谋划等几个方面来对边境安全问题进行综合治理。
《中国国家发展中的边疆整合》(孙保全)一文指出,边疆整合是通过国家整合力量来维护和巩固边疆以及增进边疆与内地间的整体性和一体化的过程。随着近代以后民族国家的构建,中国逐步形成了一个与主权体制、中华民族建设和统一性制度体系相适应的边疆类型。在民族国家建设和现代化进程全面展开的背景下,中国仍然面临着认同整合(“五个认同”的理念明确了认同整合的基本取向和路径)、社会整合(凝聚“多重共识”、综合多元利益、建设具有向心力的社会共同体)、法治整合(将传统习惯法与现代法制进行整合)、族际整合(边疆地区各族民众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发展整合(通过发展整合,解决诸多由发展滞后导致的边疆问题),从而达成稳边、固边和富边的边疆治理目标。其次,调配全国资源、扶持边疆发展,补齐国家发展的战略短板。第三,通过发展边疆,缩小边疆与内地的发展差距来配合国家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同时解决谋求新的增长点等多个维度的边疆整合问题。
《中国建构良性边疆外交中的跨界民族因素》(方天建)一文指出,边疆的社会性受跨界民族因素影响,跨界民族的地域性亦和边疆关联。“亲诚惠容”的跨界民族关系互动是促进良性边疆外交建构的关键环节,良性边疆外交则是良性周边外交的具体展现。跨界民族与边疆外交在地理空间上存在的天然互动逻辑关系,注定了良性边疆外交的建构离不开友好跨界民族关系的打造。新时代跨界民族的角色和定位包括:跨界民族是传递中国声音和表达中国民意基础的最直接的载体,跨界民族是护航中国战略利益有力的基础性民间保障,跨界民族是边疆软实力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