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认同研究动态
作者:周学文 日期:2018-06-20 浏览次数:282

本文摘写自《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

《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调查——以Z民族大学为例》(尹旦萍)一文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指出,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度较高(认知度平均达80%以上);但在对中华文化的情感、意志和践行上的认知度不高(认知度在50%左右)。认知度缺失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诋毁、民族文化政策导向的偏离、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乏力等复杂因素共同影响导致的。文章建议,要增强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从民族教育制度改革的角度看,需要将中华文化认同内容统筹安排进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从民族院校改进工作的角度看,要认真贯彻“两课”和中华文化类课程的宗旨,激发“两课”教师、辅导员、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师的积极性,创新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形式,营造中华文化认同的校园文化。

《新时期南方少数民族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实证探析——以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例》(杜倩萍)指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维系多民族国家统一完整的重要因素,也是民族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研究的重要命题。深入探讨民族认同与囯家认同的辩证关系,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及族际和谐皆有重大意义。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经济社会文化实地调查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的子课题,实地调查问卷数据有助于了解少数民族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及民族关系的基本看法,以便相关部门更好地釆取相应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章提出的具体建议为:(一) 加速经济发展,提升民众福祉,为国家认同感奠定坚实基础。(二) 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构筑各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三)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文化涵化视角看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杜娟)指出,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表述关系最密切的文化理论是文化涵化理论。所谓涵化通常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并互相影响,从而发生文化变迁演化,进而使不同文化的相同性日益增强的过程。从文化涵化理论视角来看,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论和方针既符合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规律,也适合中国国情。从民族交往到民族交流,再到民族交融,是民族关系不断提升和深化的过程,是中华民族有机团结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体现在各民族、各地区,体现在历史上,更体现在当代。

 

 

文章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