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动态-中华民族共同体
作者:马爽 日期:2018-03-15 浏览次数:25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近期民族理论政策研究中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相关文章进行了梳理。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严庆在《本体与意识视角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民族建构的基本目标和任务,作为共同体本体的中华民族与反映共同体本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均植根于我国多民族国家孕育、发展的历史之中,自觉于近代列强围攻中国的困局之中,勃兴于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既要克服来自内部的族际张力,又要应对来自于外部思潮与势力的冲击,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我国,一定阶层、一定区域民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不够明晰,学术界和社会层面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还存在歧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中华民族共同团体的建设。与此同时,受全球化刺激引发的地方主义和区域主义趋热、族性张扬,民粹主义的全球弥漫,多元文化主义的过度侵蚀,内部社会转型关键期出现的诸多问题等都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挑战因素。因而,我们应审时度势,抓准关键点,有条不紊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其一,关注和补齐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短板。我国区域之间非均衡发展的问题不仅表现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还表现为政治方面的国家建构和民族建构方面,尤其是民族建构的任务在某些区域还比较重。一方面,在东部地区应针对性加强民族理解教育;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区应进一步提升国家认同教育效度。其二,提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高度。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属性是政治性,以各民族成员共同的国民身份为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抽离于各民族文化差异之上的国民集合体。其三,规范民族理论领域的知识生产与传播。在多民族国家开展多民族国情教育、进行民族理论政策传播,有助于促进民族理解,提升多民族社会的包容度与和谐度。而民族理论知识体系的设计要优先突出国家主权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地位,要从当今国际政治的主权国家格局中确立民族理论的立足点和宣教点,注重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一体”出发去认知“多元”,同时,从“多元”的角度去理解“一体”的形成。其四,坚持多民族国家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中国自信。在封建中央集权治辖的王朝时代,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理念与差序政治格局较好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多民族政治稳定系统。历史证明,多民族国家建构的共和模式(法国)、熔炉模式(美国)、一体化模式(拉丁美洲)、多元文化模式(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均不适用于中国。其五,拿捏好制度运作的分寸。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框架设计、制度安排及其配套措施,为地方自治与中央集权、相关民族自治与各民族平等提供了科学阈限,没有集权和只强调集权、没有民族自治和只强调民族自治都不能较好地实现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的目的。我们不仅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的原则,更要付诸实践。

贵州民族大学刘吉昌、中央民族大学金炳镐在《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1期)一文中,阐述了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并发展着的中华民族,在新世纪新形势下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我们要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力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我国各民族共同的中国梦。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一)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1.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含义。精神家园是指人们在精神层面追求的关于生活、支柱、动力以及信仰等方面的总和。2.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一,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第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扩大中国话语权、展示中国贡献、塑造中国形象、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需要。第三,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实现中华民族精神创新的需要。第四,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3.推进民族地区“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正确选择。第一,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解决好贫困问题,为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第二,稳步推进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创造良好的政治氛围。第三,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好各民族文化,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文化基础。第四,全力推进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好美丽家园,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二)加强中华各民族的文化认同:1.正确认识民族文化的内涵及特性。民族文化是长期历史的积淀,它一经形成,就成为一个民族最显著的标志。民族文化承载民族传统,凝聚民族利益,体现民族精神,代表国家软实力。2.增强中华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是凝聚当代中国力量的强大动力。第一,增强中华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是体现民族自尊的重要前提。第二,增强中华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是升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第三,增强中华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是提高我国软实力的重要基础。第四,增强中华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三)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及精神价值。第一,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凝聚起团结和汇聚人心的力量。第二,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夯实筑牢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石。第三,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增强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动力。第四,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把握和认识“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思想源头。2.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一,以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核心,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理念。第二,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抓手,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三,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为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第四,以增强各民族国家认同为导向,积极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空间。(四)力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中国梦与中华民族复兴。2.当代各民族青年大学生应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重任。第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第二,要练就过硬本领。第三,要勇于创新创造。第四,要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第五,要锤炼高尚品质。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淑娟在《试论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构的内在紧张》(广西民族研究2017年第3期)一文中,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构始于近代,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华民族的外在边界,一是其内部结构安排。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构的基础和开端,单元民族构成要素成为民族精英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构中援引的基本素材。同时,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也造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构的内在紧张:西方古典民族主义理论与中国多民族国家实际的错位、单元民族意识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冲突、进化论哲学与共同体建构援引资源历史性的矛盾。民族精英结合实际努力消解这一紧张关系,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是一个”,“中华民族”最终成为凝聚民心、共赴国难的时代旗帜。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构的过程是内与外、古与今、大与小矛盾不断调和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内涵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过程,有识之士为中华民族的觉醒奔走呼号,终将其塑造成为民族团结的旗帜。回顾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构之路,可得出以下启示:首先,外部环境造成的危机会为理论建构提供契机,博得人们的同情与理解,但是这并不能代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构本身,这一建构过程需要经过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长期探索,才能使理论建构逐渐趋于成熟;其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建构的具体方法也要不断调整,在民族国家时代,这一过程没有终点,一直在路上;最后,要通过实践夯实和丰富中华民族理论建构的具体内容,而不能停留在口号式的宣传上,才能为其提供有力的内在支撑。

文章来源:马爽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