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竞红: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团结凝聚——兼论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继承与发展
作者:马爽/摘编 日期:2018-04-09 浏览次数:242

思想理论总是具有继承性和传播的特征,越是能深刻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越具有继承性和传播力。思想理论转化为有效的社会政策,并能够切实调节现实的社会关系,这种思想理论可转变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民族团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参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打造统一多民族当代中国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过程中日益完善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民族团结也是边疆民族研究的重要论题,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研究论文刊载数量逐年增长,在中国知网上以“民族团结”为主题检索可知2007 年这类论文刊发量为1000 篇,2015 年已突破2000 篇。民族团结进步更是边疆民族地区地方政府推动的重要工作内容。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准确判断当代中国民族工作“五个并存”的阶段性特征和民族关系大势,继承90 多年来党探索人民中国建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确立和发展的民族团结思想理论成果,推进民族工作进程,不断丰富、完善和创新民族团结思想,为营造民族团结新社会氛围、拓展维护民族团结的新方式新举措,面对民族团结新挑战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支持,使民族团结思想不仅具有了更符合时代特征的新话语体系,内容也更加丰富,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有了新遵循和新的理论指导。

一、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的特性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思想,主要是指作为政党组织,依据自身政治道路选择以及社会基本历史和现实条件,通过党组织的高层领导人、各级基层党组织动员,将民族团结原则引入政府社会政策和各类社会规范、党内法规约束等,在认识、定位和协调各民族关系中对民族团结目标所持有的系统观念和认识。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民族团结有如下的特性:

第一,以追求民族平等和维护国家统一为基础条件。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的提出以各民族获得解放和建构统一的大中华民族人民国家为核心。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构建过程、国家发展道路选择与各民族平等追求密切相关,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与传统中国的民族团结根本差异之所在。“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中国共产党和我们国家奉行的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坚持这一原则,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

第二,以无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制度为依托。从民族团结提出之时,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就具有无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人民的属性。经过土地改革、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等,民族团结在全新的社会制度基础上不断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便成为民族团结维护的制度依托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胜利的进程与民族团结的进程相伴随。

第三,以广泛的人民利益保障为追求目标,民族团结具有显著的大众特征。毛泽东早就指出过: “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其民族团结思想的国家性和人民性特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团结思想是以鲜明的无产阶级性、以人民利益和中华民族国家建设为导向的社会凝聚思想,这一思想产生和形成于马克思民族理论与中国特定历史国情和现实国情的结合演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社会关系调节原则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的构成要素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民族团结是指特定社会条件下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不同民族社会交往关系较为和谐稳定,社会冲突限于可调节范围内。从结构上来说,民族团结属社会团结的范畴,包括民族内部团结和民族间团结两大部分。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所思考和所要促成的团结主要是指在革命和建设中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

第一,观念要素。维护中国民族团结有特定的观念体系,其中国家观、民族观、政党观和历史观最为基础。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特定的核心观念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国家观。具体而言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确的国家观就是坚决维护国家统一,这是各民族人民利益的根本保障,也是国家最高利益所在。正确的民族观就是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必须保障各民族享有和履行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反对“两种民族主义”。

第二,组织保障要素。中国共产党组织及其所领导的各级政府机构、人民团体及各类社会组织是民族团结的系统组织保障。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承担着领导、引领和规范社会行动的历史任务。

第三,基本制度要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实践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保证了国家集中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当家作主,从而使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具体的基本制度保障。

三、十八大以来民族团结思想的创新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民族关系出现的新情况、民族地区改革发展稳定的新问题、新挑战,强化了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和推动,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也在继承和创新民族团结思想方面获得更具特性的理论成果,表现出显著的创新特性。

第一,民族团结话语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一套民族团结新话语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创新的突出特色,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过程中共产党人不断在实践中修正错误谋求变革的一贯品格。在话语创新方面主要成果包括: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辩证统一论;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民族团结主流论;“六个互相”论;生命线论与福祸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核心论;重申警惕民族团结的大敌;民族团结工作用心用情说。

第二,维护民族团结方式创新。在各级政府推动下,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都逐步有序地开展民族团结表彰活动,在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域评选出了大量民族团结典型人物,使那些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为民族团结做出贡献的人物和事件得到表彰,为日常社会生活中的民族团结构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如何以更适宜且多样性的方式维护民族团结需要更为创新的方式来维护民族团结局面。其中包括: 民族团结维护保障方式创新;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创新。

总之,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在继承、发展和不断实践探索中取得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在实事求是和理论创新目标引领下,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理论借助话语创新、载体创新和方式创新,充分利用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和正面引导,并依靠日益完善的法制约束,使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团结凝聚,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态势深入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提供了坚强保障。

文章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7年第3期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