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小花、李安然-坚守中国道路自信:对英国国家认同危机的反思
作者:马爽/摘编 日期:2018-04-12 浏览次数:596

一、埋下伏笔:联合王国构成民族貌合神离

英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人口主要由英格兰人、苏格兰人、爱尔兰人、威尔士人构成。历史上,在联合王国构建的过程中,使用了“不列颠”这一涵盖了国家身份和民族历史的共享符号将各构成民族黏合在一起,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身份认同的难题。但随着二战后苏格兰、北爱尔兰等构成民族持续不衰的民族认同的冲击,国家层面的不列颠认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持续发酵:塑造统一国家认同的现实困境

一般来说,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在民族国家形态出现前就已经成为或经济、或语言、或地域、或宗教的某种“对他自觉为我”的共同体。在这种环境下,国家公民在国家的象征、传统、成就等方面具有共同性认知,从而易在共同目标下结成紧密联系的共同体并对这个共同体的存在表示高度认同。统一的国家认同是构建民族国家的基础条件之一,而联合王国则是一个例外。首先,苏格兰同意合并是希望通过牺牲主权以换取经济利益,而不是对共主分治的认同。其次,北爱尔兰作为英国殖民统治史的遗留问题,要想形成统一的国家认同则更加艰难。

三、化解之道:联合王国稳固国家认同根基

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独立问题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政党政治背景和宗教因素,它是英国国家身份认同危机的一个缩影,意味着英国对于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成果非常有限。从苏格兰到北爱尔兰,对不列颠认同的减弱已成为威胁国家稳定的挑战。如今越来越多的英国国民不希望、不愿意或无所谓成为“不列颠人”,而更认同自己是苏格兰人或北爱尔兰人。从维持“联合王国”统一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倾向很可能导致英国的民族离散和国家分裂。“要解决有关国家认同意识的危机可能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总结了两种解决方案:首先,通过政治系统的直接输出来获得民族的直接支持,通过对国家结构、规范和目标等典章的根本修改使国家行为满足该民族的需求,适应该民族的价值观,即“特定支持”;其次,改进利益表达方式,使成员获得满足,对政治系统的认同感得到加强,即“散布性支持”。英国政府正是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来稳固联合王国的认同根基。

四、未来图景:坎坷不平的联合之路

从长远来看,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独立派所追求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国家,以及所宣称独立之后的种种美好愿景,实现的希望都非常渺茫。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没有成熟政治文化的新兴独立国家,抵御风险的能力会很弱,这些都是苏格兰人和北爱尔兰人要考虑的问题。同时,英国议会也不会轻易同意已经偏离初衷的公投要求。所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脱离欧盟之后的联合王国分离成几个独立国家的可能性很小,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将继续留在联合王国内。但是,联合王国未来发展道路上充满荆棘的状况是毋庸置疑的。如今越来越少的人称自己为不列颠人,而纷纷以各自有别的民族自称,导致民族身份认同窄化的问题日益凸显,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依靠英国政治家们的智慧。英国还需要面对许多难题:如何促进国家内部的国民以统一的身份相互认同,如何用渐进的方式调和各方利益,缓和分裂情绪给英国社会造成的持久震荡,以增强对内的凝聚力,从而实现特蕾莎·梅所说的建立更强大、更公平英国的期望。

五、坚守道路自信:联合王国国家认同危机的启示

英国民族国家建构中各构成民族或因共同利益结合,或因殖民地演变而来。与英国不同,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共同历史渊源和灿烂的中华文化。但英国国家认同危机的教训,依旧对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理论层面上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理论的错误运用和解读为英国各构成民族的分离提供了“合理性”,是国家认同危机产生的根源,这对中国解决民族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西方“一族一国”等理论的日渐式微证明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政策可以直接套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唯一正确道路,是我国贡献给国际社会的一项成功的民族治理制度模式,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确立并推行了以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核心的民族理论政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思想,走出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尊重历史,符合现实,顺应民心,正如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提到的“新中国成立65周年以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做的是成功的”。因此我们无需妄自菲薄,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但鉴于民族问题具有敏感性、连锁性和国际性等特点,英国所面临国家认同危机的教训依旧对我国具有警示意义,我们应不骄不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二)实践层面上继续完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好的关系,这一制度较好地避免了政党间的不良斗争对国家利益造成的损害。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我们国家民族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团结中华民族的唯一政治力量,要想实现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第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提高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内在统一和高度结合的认识,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执行领域落实各项职责,逐步理顺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的事权关系,更加充分发挥这一制度的优越性。

第三,充分认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性。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是脱贫攻坚的难点、重点、短板,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可能是造成狭隘民族认同的隐患,我们应继续坚持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高度重视,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进行缜密的顶层设计和差异性的制度安排,全社会都要承担起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

第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不懈地深化民族团结教育,既要把民族团结工作的内容与当前的形势、任务紧密结合,同时也要不断拓展新方法、新途径,努力实现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让各族群众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过上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美好生活。

在某种意义上,英国所遭遇到的国家认同危机是多民族国家在全球化时代遭遇挑战的一个缩影。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建构无法一劳永逸,它是一个不断完善的持续过程,伴随国家外部环境的冲击和内部条件的改变,国家认同建构需要不断进行新的补充。而面临层出不穷的新压力和新挑战,怎样有效加强国家认同,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并做出回答的重要问题。

 

 

(摘编自《世界民族》2017年第6期《坚守中国道路自信:对英国国家认同危机的反思》,马爽/摘编)

(作者简介:乌小花,中央民族大学科研处,教授;李安然,中央民族大学2016级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硕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世界民族》2017年第6期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