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与传承的有效路径,本文对近期的相关研究论点进行了梳理和摘编。
华中师范大学黄永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的文化经济学阐释》(《文化遗产》,2018年第1期)一文中,在文化经济学视野下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提供理论支撑。作者指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文化,没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就不可能有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是创新,没有创新的文化产业,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性”、“生活性”、“在场性”、“经典化”和“多样性”特征,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产业转化提拱了丰富的优质资源、潜在的经济价值、广阔的市场前景,优质的品牌支撑,而且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关于产业目标追求、创新机制和发展策略的借鉴。吉首大学商学院夏浩钰等在《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下的社会创业研究——以湘西自治州为例》(《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对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既要注重非遗本身传承的原真性,又要注重保护过程中的创新性。非遗作为文化遗产,拥有文化的属性,具有可开发与利用性。非遗的开发与利用既能有效地保护非遗本身,又能将其转化为经济收益,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但非遗的脆弱性在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会出现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寻找非遗的传承与保护的最有效途径,是解决保护与开发之间矛盾的关键。作者以湘西自治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引入社会创业概念,通过"心手合一"公司这一社会创业企业的案例,分析社会创业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研究表明,由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导致了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囚徒困境”,包括传承人困境、市场困境和政府困境。社会创业可解决这三对矛盾:即在市场困境方面,发现非遗的市场价值,使开发与保护达到融合;在传承人困境方面,增加传承人的收入,提高他们的地位,从而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与传承中;在政府困境方面,增加保护主体,使政府有更充裕的资金来源,政府的责任从直接介入保护过程转向制定保护政策、规范开发行为、打击破坏行为,主导保护与开发的方向。社会创业不仅能解决贫困地区的“囚徒困境”,还能解决所有地区的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困境,社会创业是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有效途径。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陈燕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乡村手工艺人的传承现状、发展策略与市场推广——以贵州丹寨扬武镇苗族蜡染为例》(《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一文中,阐述了在当前旅游开发、国家扶贫及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贵州丹寨扬武镇手工艺人的市场销售与推广意识得到普遍提升,主要以微信、政府培训活动、各种展会为主要市场推广方式,但在实际市场销售中方式过于单一且效果不大。合作社、个人家庭作坊和微型企业是当前扬武苗族蜡染应对市场经济发展出的主要传承形式。技艺传承、市场推广、生存需求是影响乡村手工艺人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扬武的苗族蜡染虽实现了传统衣饰到现代工艺品的转变,乡村手工艺人在适应市场的过程中也创新了一些装饰及家具饰品等新的蜡染种类,但从产业发展阶段看,丹寨苗族蜡染目前正处于产业化的成长阶段,市场主体发展能力弱、价值链各个环节联系不够紧密、蜡染品牌不够鲜明,并且各主体间资源和发展能力的差异使得市场得不到扩展和完善,蜡染的产业化程度跟不上市场发展步伐,加之丹寨蜡染产业现存的合作社、公司及个人工作室整体实力都不强,所以在市场中缺少具备雄厚竞争实力的领头企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是文化品牌的竞争,丹寨蜡染虽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却没有实力雄厚的公司树立一个响亮的蜡染品牌。未来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及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是促进文化遗产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统一的重要前提。政府对民族文化产品市场的引导除了在资金上进行精准帮扶、市场培训上采取带手工艺人参观和学习其他地区发展经验之外,还应根据乡村手工艺人自身能力开展市场推广培训,逐步改变各个主体“等、靠、要”的传统观念。除此之外,合作社、公司、农户等市场主体要互相加强交流沟通,合作社与农户学习了解公司的生产流程、市场推广模式,公司学习合作社与农户的技艺与图案,互相借鉴学习改变自身封闭落后的市场观。最后,丹寨政府还需根据本地区技艺传承的需要,适当增加手工艺人帮扶名额,成立点对点的发展部门进行蜡染产业发展以及引进更多外商投资,从县域内部扩大市场需求。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罗爱静等在《产业化视角下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化机理研究——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一文中,从湘西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选取盘瓠与辛女传说、苗族鼓舞、土家族摆手舞、毛古斯舞、辰河高腔、苗族挑花、剪纸(踏虎凿花)、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9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进行调研,发现其产业转化过程中存在传承人文化水平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大部分已经老龄化等诸多问题。围绕政府、企业、市场、民众、传承人5种因素分析了影响非遗项目产业转化的原因。针对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5种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探索了不同的产业转化机理,为全国其他不同类型的非遗项目的产业化提供借鉴和参考。提出的五类非遗项目的产业转化路径包括:(1)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通过专利权(外观设计)和著作权(口述作品、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转化途径主要有拍摄三维动漫剧、出版专著、挖掘遗迹,形成动漫产业、出版产业、旅游产业。(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通过著作权(舞蹈作品)的保护,转化途径有舞台表演、商业演出、举办文化节等,形成旅游产业、演出产业、节庆产业。(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通过著作权(戏剧作品)的保护,转化途径有编排剧目、舞台演出、建立传习所,形成旅游产业、演出产业。(4)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通过专利权(外观设计)、商标、地理标志、著作权(美术作品)的保护,转化途径有建立传习所、现场展演、作品悬挂、开发产品,形成服饰产业、展览产业、工艺产品。(5)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通过著作权(建筑艺术作品)、专利权(外观设计)、地理标志的保护,转化途径有建造吊脚楼、开发工艺产品、现场展演,形成建筑产业、旅游产业、银饰工艺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