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与建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的重要手段,本文对近期的相关研究论点进行了梳理和论点摘编。
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冯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媒体资源语义组织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17年第24期)一文中,阐述了传承人口述史数据库已成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举措和有效途径。口述史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途径,当前开展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的抢救极为紧迫。从当前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现状出发,提出了在数字化语境下构建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数据库抢救口述文化记忆的设想,并就数据库资源的采集、存储、管理、检索与利用以及所涉及的知识产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南华大学经济与法学学院欧阳爱辉在《壮族师公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机制初探》(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一文中,阐述了在信息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已成为重要趋势,壮族师公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机制应用在数字采集、数字储存、数字处理、数字展示和数字传播上都存在不少难点。笔者提出对壮族师公舞的数字化保护机制建构设想,这主要包括:明确尊重原生态、保护与开发相适宜的基本指导原则,完善壮族师公舞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规定壮族师公舞相关资料信息数据库建设主体与统一标准,注重以数字化技术实施壮族师公舞的数字展示与传播,明确对相关权益的保护。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谈国新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媒体资源语义组织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17年第24期)一文中,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媒体资源的语义组织能够将分散、异构的数字化文化资源语义互联,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及利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具有促进作用。文章首先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媒体资源组织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在参考相关本体模型并结合我国非遗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非遗多媒体资源本体模型及资源语义描述层级。最后以"度戒"为例,对其多媒体资源进行语义组织及关联数据发布,实现了对资源的有效组织,揭示了"度戒"知识概念之间的语义关系。为非遗多媒体资源的组织与整合提供了解决思路,为我国非遗信息资源管理、知识传播等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马千里在《“一带一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策略——以保加利亚社区文化中心为个案》(西北民族研究》,2018年第1期)一文中,阐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社区自己创建和管理的社区中心和协会能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保加利亚为个案,围绕“社区文化中心”(Chitalishte)这一由来已久的在地化民间文化传承机制,分析其在当下发挥自身“独立”“自我管理”和“志愿主义”的特征与优势;进而讨论这类中心在非遗清单编制中坚持以社区成员为主体的参与原则,而这正体现了2003年公约的宗旨。从长远看,维系相似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机制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整合当地社区的各类资源,并留住和吸引青壮年人口。
江苏大学艺术学院唐峰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问题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17年第12期)一文中, 阐述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属于档案研究与应用的新领域,其理论发展与探索实践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提供了新的视点与理论支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档案内在联系以及档案管理理论发展层面来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均具备可行性。在此从档案记忆观理论出发,探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具体实施步骤,并从多方面提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的策略建议,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与价值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