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判断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信仰、建筑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为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基础。很多民族地区拥有充裕的民族文化资源,却并没有得到有效率的开发和利用,甚至陷入“资源诅咒”陷阱。发展民族文化产业,让民族文化为本地经济发展服务,实现其经济价值,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选择。因而,以区域经济及大众文化需求为目标的文化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成为当前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点。
文化对经济发展有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已得到学术界的认同,但文化在影响经济的过程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文化的经济价值如何得以体现、文化经济价值实现的机制和路径方面的研究还十分薄弱,甚至可以说是空白。本文的研究期望对上述问题作出理论上的回应。
二、民族文化的形成、演进与创新
在探讨民族文化经济价值时,我们有必要对民族文化的形成、演进与创新发展有清晰的认识,进而把握民族文化的本质,弄清民族文化对人(人群)-经济活动-经济发展影响的内在机理和本质属性,这可以理解为是本文议题探讨的逻辑起点。
(一)关于民族文化的形成
文化的最初形态是圈形的,即以地理空间为基础的不同人群形成的文化单元,而这个圈形之所以得以建立和持续,原始的宗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只有控制了人们的意识,才有可能控制其行为。因此,文化产生之根源是由原始宗教为基础的世界观、价值观所引领和凝聚的群体意识,在此基础上,全体成员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形成一系列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经长期的历史演进形成较稳定的文化。
(二)关于民族文化的演进
文化的演进,包括变迁、改变等,是文化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期间虽有变异与扬弃,但核心的内容没有变化。这种变迁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与全体成员的生产、生活渐行渐远,人们没有动机去维持这种文化事项,久而久之便消逝于人们的意识之中;二是在某个时间点,受到某种外力或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使其内部结构发生了改变,在没有摧毁其基本结构的情况下,吸收、合并了某些外来的文化元素,通过传统的文化活动方式得以沿袭,成为人们接受的文化。文化能保其活力,其结构就应是开放的,富有弹性的,既可以吸收他族先进的文化因子,又不颠覆自己的内在结构,从而成为与时代、与主流社会同步的文化。
(三)关于民族文化创新
文化是为人服务的,不管什么时代,文化发生作用的前提都必须是得到人的认同,并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使用和强化。现在谈文化创新,大多还是侧重于表象,如形式的创新,内容的创新,方法的创新,这些创新尽管有用,但不能改变其文化结构。所以,从结构改变入手的创新才是根本,结构变化、文化的张力变化、外在的变与不变,都不能改变其结构的弹性。如此,文化才能主动寻求自变的能量。
三、民族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解析
一个民族所形成的文化必然对其经济生活产生多维和复杂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是动态和持续的,加之一些“隐性”或“弱隐性”文化的影响过程难以观察,更不易在重复试验中加以确认,因此,对民族文化与经济生活、经济增长间关系的解析成为学者长期关注的问题。抽象的结论尽管“看似正确”,但由于缺少微观层面的刻画,没有形成清晰的解析框架和路径,对此作进一步的思考尤为必要。
(一)民族文化与经济增长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1.文化系统是价值转换的核心。第一,物质文化系统奠定了文化系统整体经济价值实现的基础。第二,精神文化系统是推进物质文化价值转换的动力。第三,制度文化系统是连接物质文化系统与精神解释系统的桥梁。
2.要素系统是文化系统整体经济价值转换的手段。要素系统主要包括经济基础、资本、技术、人力资源、信息、政策等元素,如人力资源(规划者、开发者、工匠)运用对政策的理解能力,结合当前市场供需信息,利用现有的资本、技术对文化系统及自然系统的组合方式加以判断和选择,实现各种资源的配置最优。最终产生两个完全相反的结果:一是资源配置合理———促进经济增长;二是资源配置不合理———阻碍经济增长。
3.自然系统是文化系统整体经济价值转换的支撑。自然系统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自然系统要素的稀缺阻滞了经济的长期发展;二是自然系统与文化系统及要素系统的组合方式影响经济增长效率。如宗教信仰、人文景观、人力资本、技术创新、政策干预等中介变量的合理参与可以将自然系统的抑制化为解放,将削弱变为增强。
(二)民族文化促进民族的创新活动
民族的发展是在创新中不断前行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创新又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在一个民族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创新过程中,根本的因素是人的能力的全方位提升,而文化是影响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核心因素,由此形成文化-人(创新)-经济增长(发展)的演进路径。
1.优秀民族文化有利于民族创造力的发挥。
2.优秀民族文化有利于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民族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对教育的重视,也是对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视和希冀。
3.优秀民族文化有利于形成对科学技术进步的包容力。表现为两个方面: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能力和对创造过程中失败的宽容。
(三)民族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民族文化产业属性主要有三个方面:凝固的文化,精神的文化,行为的文化。凝固的文化指非主体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凝结着本民族智慧、习俗、秩序等因素的有形物质,如藏族唐卡、广西龙脊地区壮族瑶族梯田。精神的文化指非主体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信仰、禁忌、情感、观念等属于精神层面的文化事项。行为的文化指非主体民族发展文化产业的经济运作模式,即在市场机制下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模式。以上三个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文化产业属性,其核心是民族文化具有自身产业化或通过不同的载体实现产业化发展的内在属性。
民族文化产业作为一种通过市场化运作的经济资源,必然与经济发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民族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即促进作用、中性作用和制约作用。
四、民族文化经济价值的表现形式及实现机制
(一)民族文化经济价值的表现形式:文化+物质资本;文化+金融资本;文化+人力资本。
(二)民族文化经济价值的实现机制
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的具体作用机制或方式总结为两个层面,一是文化通过影响人的思维、行为、选择方式间接作用于经济活动;二是文化直接与经济活动发生反应。
1.人—文化—经济的互动:第一,文化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第二,文化作用于人的行为方式。第三,文化作用于人的选择方式。
2.民族文化对经济活动的“气球效应”。文化影响外部要素的效力,笔者总结为碰撞―黏合―融入的“气球效应”,包括文化的弹力效应(凸性)、文化的回缩效应(凹性)和文化的酵池效应(黏性)。第一,当外部因素与民族文化相互碰撞时,文化作为类似气球体的特性使其能量得到了多维的释放,产生“弹力效应”和“平滑效应”,无法作用于民族共同体(或经济共同体),外部因素发挥作用有限,我们称之为凸性。第二,当外部因素与民族文化对接时,由于外部因素具有一定的力度(但力度不大),使得气球回缩,也就是我们理解的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甚明显的凹性特征。第三,文化在一个民族的经济生活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既是一种稳定剂,也是一种黏合剂。
五、民族文化经济价值的实现方式和路径
(一)培育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
随着技术的革新进步,在人类需求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社会物质的供应越来越丰富和充足,但是人们的消费却逐渐呈现“脱物化”倾向,即当前人的生活消费不再是纯粹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更多是的追求一种精神体验和满足,追索产品背后的文化底蕴。在同类产品竞争中,把握文化内核,赋予产品文化内涵的产品更容易进入市场,更容易让消费者接受,正是这一交换的过程,文化自身的价值随产品的价值一起实现转化。
(二)多样化实现民族文化产业化
所谓民族文化产业化,即将抽象的民族文化具象化,或者说是实现文化符号的产业化,促使“文化力”向“经济力”的转化。在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各异的现实背景下,在优化民族文化资源配置、突出主导文化产业、构建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的原则框架下,积极探索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文化产业化新路子。
(三)全方位推动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地区的文化活力及对异文化的包容力,另外一方面文化交流在吸引资金、技术,借鉴管理经验,推动文化产品贸易等经济领域作用突出。
(四)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服务
以政府部门为主的文化服务模式可以更加多元化和深化,助推民族文化经济价值之实现,应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第一,人才培训;第二,组建服务实体。
(五)建设以村寨为平台的文化产业园
产业园区建设能充分发挥集聚效应,但是以往人们忽视了以文化为内核的产业园区建设,而这恰恰是民族文化比较优势与经济要素、自然禀赋很好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其经济增长与减贫效应将得以更好的发挥。
(六)建设区域(城市、乡村社区)文化主题公园
经济社会较发达的城市或社区与一般的村寨在文化产业选择上必然存在差距,因此,建设城市(社区)文化主题公园是一项有益的探索:一是消费能力集中且庞大;二是对文化消费的意愿浓厚;三是低消费成本的吸引力;四是城市、社区具有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
(摘编自《民族研究》2018年第2期《论民族文化之经济价值及其实现方式》,马爽/摘编)
(作者简介:李忠斌,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