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西方式民主不是治理族群冲突的良方
作者:马爽/摘编 日期:2018-07-23 浏览次数:73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族群冲突愈演愈烈,从缅甸、阿富汗、叙利亚、也门,到乌克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且没有减缓迹象。在众多治理族群冲突的方法、理论和实践中,最具吸引力的是西方民主模式。相较于成熟稳定的民主国家,这些成立时间短、民主质量排名靠后的民主政府被学界称为新兴民主国家。然而近30年过去了,这些国家的族群冲突并未得到有效治理。据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世界范围内因族群冲突死亡的人数达2000万之多,且多集中于这些新兴民主国家。据研究预测,族群冲突在将来仍会继续普遍存在。那么,为何西方式民主在较为成熟的国家成为抑制族群冲突的有效工具,而在新兴民主国家却难以奏效,甚至成为族群冲突的滥觞,其内在原因是什么?这便是本文试图要回答的。

一、西方式民主模式:新兴民主国家族群冲突治理的选择

本文从冲突发生的视角,将其归纳为安全困境、族群地位、族群同化和族群精英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族群冲突的原因分析

1.族群安全困境。在多民族国家里,族群为了生存,试图实现安全的最大化,而自身力量的增强会引发敌对族群的不安,双方在相互竞争和猜忌中走向安全的困境,乃至冲突。

2.族群地位。族群为寻求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会展开斗争。

3.族群同化/霸权。族群霸权者认为自己族群的政治制度、宗教、语言和文化应成为国家官方的宗教、语言和文化,其他族群都应遵守或被同化。他们认为自身的统治是理所应当,并有权力同化其他族群,甚至有权力奴役、杀害其他族群。

4.族群精英理论。族群精英是族群冲突行动的领导者,可分为族群政治精英和族群文化精英两种。

以上对族群冲突原因的归纳解释表明,安全困境指出族群间的不安和不确定性对族群冲突的影响;族群地位指向族群结构的影响,即一个族群在国家结构内地位的变化会影响族群关系;族群霸权/同化聚焦于族群自身的野心对于族群关系的影响;族群精英理论从集体行动的视角出现,回归族群强人在族群动员中的作用。因此,围绕着这些族群冲突的原因,学界提出了以“民族政策和制度”,“民族交往、沟通和融合”,“民族整合”,“多民族共同体和身份构建”以及国家权力的民族共享等治理方式。而这些新兴民主国家,则纷纷部分选择将西方式民主模式直接运用于族群政治。

(二)选择西方式民主模式的原因

西方式民主模式成为20世纪90年代新兴民主国家治理族群冲突的首选,这与当时它们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密切相关。此外,在治理世界范围内的族群冲突时,联合国主张采用权力共享的民主体制,也促使族群冲突国家走向西方民主道路。这些新兴民主国家选择西方式民主模式也有其内在原因。捷克共和国(1989)、波兰(1990)、罗马尼亚(1990)、匈牙利(1990)、亚美尼亚(1991)等后共产主义国家,一方面为了摆脱苏联的影响,建构自身的国家认同,选择倒向西方阵营;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百废待兴、国家羸弱,需获取西方资本和技术支持,因而主动接受援助的政治标准,积极组建民主政府。在这些新组建的民主国家中,由于民主与族群间的政治关系不同,其民主模式又可分为五种:协和式民主、多元文化民主模式、民族民主模式、个人自由民主、共和式自由民主。

二、新兴民主国家族群冲突治理的实践

1980—2010年间,共有78个国家经历了族群冲突,这78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尝试过民主化,但从目前来看,仅有不到三分之一国家取得一定成绩。这些新兴民主国家的族群冲突亦如此。实际上,从西方国家借鉴而来的民主治理模式并没有有效解决这些新兴民主国家的族群冲突问题。

(一)西方民主模式治理下的族群冲突总趋势

据美国系统和平中心统计,1990—2015间,国际社会共发生116起军事冲突,涉及60个国家,造成5,230,700人死亡,其中因族群冲突的死亡人数为2,751,700人,涉及50个国家。在这些国家中,民主体制为40个,死亡2,420,950人,占死亡人数的87.9%,威权国家10个,死亡人数为330,750人,占12.1%。这些新兴民主国家较突出的族群冲突几乎都发生在民主政府成立之后,一定程度上说明西方式民主在这些国家族群冲突治理中难以奏效。

(二)民族民主、多元文化民主模式与族群冲突

如前文所述,协和式民主、多元文化民主和民族民主、个人自由式民主及共和式自由民主五种模式是新兴民主国家治理族群冲突的主要选择。其中后两种模式多为西方发达国家所选,因为这些国家多为社会分化不严重,族群界线相对模糊,常常以公民个体国家认同的建构来淡化族群认同。然而新兴民主国家社会分化较为严重,因此多选择前三种民主模式,即协和式民主、多元文化民主和民族民主。

(三)布隆迪的协和式民主选择与族群冲突

协和式民主看似包容、平等和自由的民主安排,并没有给布隆迪的族群冲突带来福音,反而使其走向一种恶性循环。

三、西方式民主模式难以解决新兴民主国家族群冲突的机理分析

西方式民主模式没有终结族群冲突,相反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催化作用。究其主要原因,与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的张力、民主化过程和民主制度安排有关。

(一)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间的张力

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是法国大革命后兴起的两股政治思潮,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的理性和道德权力,民族主义注重集体的权力和价值。然而,族群冲突多为民族主义使然,拿自由主义之药来疗民族主义之伤,恐有“风马牛不相及”之嫌。当代西方自由民主模式囿于理论局限,在解决民族问题时越来越捉襟见肘,因为自由主义虽是民族国家的道德,但民族国家本身则是非自由主义的终极价值结构。自由民主包含着一种张力,一方面认为自己“支撑着某些东西”,另一方面也看到了这种信念正受着民族国家的威胁。

(二)民主化过程中的族群冲突

民主化过程多指国家由威权体制向民主体制的转变,其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转变,即由政府自上而下的改革,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要有一个强大的政府,以至于能够抵御反对派的攻击;第二种是替换,即原政府被民主政府代替,一般是威权体制自身的垮台或被推翻,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政府力量的弱小,需要各派力量协商建立民主政府;第三种是转位,它介于转变和替换之间,在这种模式当中政府和反对派势均力敌,任何一方都不能取得绝对胜利,两者往往通过协商、妥协来组建民主政府。

新兴民主国家民主化看似可以给予少数族群更加平等、自由、民主的政治权利,至少可以提供一种政治表达机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民主化可能会放大族际冲突,成为族际冲突的催化剂。因为在一个族群分裂的社会,由于民主化初期政治信任的匮乏,其暴力加剧机制往往早于暴力缓解机制的出现。 可见民主化在更多的时候是加剧了族群冲突,原因如下:1.民主化造成国家能力和自主性的下降;2.民主化无法消除历史上族群间的仇恨;3.民主化改变族群地位,引发族群冲突;4.民主化会让某一族群主导政府,使政府成为族群统治的工具;5.民主化导致族群精英的恶性竞争;6.民主化导致一些国家军队的族群化;7.民主化与宗教世俗化间的张力。

(三)西方式民主模式治理族群冲突的局限性

如上所述,新兴民主国家里多采用协和式民主模式,因为在一个多族群的社会里,协和式民主可通过权力共享来最大化满足每个族群的要求,而不会像总统制那样出现赢家通吃的局面。那么以多元平衡、权力共享著称的民主模式为何在新兴民主国家族群冲突治理中难奏其效呢?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1.族群分裂的制度化。这种沿着族群界线的制度安排,只会加剧族群间的差异感,而族群冲突的和解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族群界线的模糊化,形成在国家统摄下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2.脆弱的权力平衡。族际民主的精髓便是族群间权力的共享和制衡,从而杜绝族群霸权的现象。然而这种权力的均衡只是一种乌托邦遐想。从历史上看,真正的权力均势平衡只在一战前的欧洲大陆短暂地出现过,在真正实践中平衡是脆弱的,难以为继的。

3.制度设计与政治实践的背离。

第一,族群利益偏好的不同,占多数的族群偏好统治的多数原则,而占少数的族群偏好拥有否决权的比例统治。

第二,族群政治中的风险规避问题。

第三,族群谈判是一种前置游戏。

第四,在民主体制确定后,政治选举往往被族群精英操纵,他们利用手中族群的砝码来获取竞选胜利或连任,致使民主成为族群强人间的游戏。

四、结语

在东欧和第三世界国家中,各种旨在建立自由主义民主制度的尝试,现都受到民族主义暴力冲突的影响,两者驶入一种恶性循环。在较为成熟的民主国家里,族群问题也是此起彼伏,难以消除。因此,每个族群多元的国家在处理族群问题时不必迷恋西方式民主模式。正如毛泽东所述:“民主属于上层建筑,属于政治这个范畴。这就是说,归根结蒂,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近几年马来西亚、毛里求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国家用快速的经济发展来实现族群和平,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为此,要结合族群实际,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政治模式。再则,民主是人民的民主,国家是人民的国家,不能为强人所绑架,始终以人为本,才是族群治理的根本。如中国在民族问题治理中,始终以各民族人民的根本需求为出发点,形成了以人民民主、党内民主、协商民主和治理民主瑏瑠为主体的系统民主治理模式,以多元机制在制度上切实保障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当然西方式民主在新兴民主国家难以奏效的原因是多重的,冲突也许是暂时的,这些都有待进一步考察和研究。

(摘编自《民族研究》2018年第1期《西方式民主不是治理族群冲突的良方》,马爽/摘编)

(作者简介:王伟,中央民族大学科研处助教,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民族研究》2018年第1期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