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班第四小组举行小组讨论会
作者:苏航,王锋 日期:2015-09-29 浏览次数:740

2015年9月8日,我所2015年度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班第四小组举行了小组讨论活动,围绕《朱维群、阿来〈瞻对〉对话》进行了讨论。本次活动由所党办和青年工作组主办,方勇书记出席了讨论活动,党办主任程阿美、青年工作组王锋、读书班第四小组成员参加了讨论。讨论活动由第四小组组长苏航主持。

参会中青年同志结合各自的专业背景和研究实践,从理论基础、调研分析、历史比较、政策思路等多个角度对朱维群、阿来对话中的观点进行了全方位探讨,并对我国目前的主要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提出了一些思考和意见,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前对于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很多探讨还缺乏坚实的学理依据,对一些概念、理论的理解存在误区,逻辑清晰、理据充分的讨论仍有不足,故对一些问题每每流于表面,矛盾模糊,难究其实,所提对策自然难切肯綮。民族理论学界亟需在相关概念、理论方面加强研究,深入探讨,打好理论基础,提高讨论的专业水平,为科学决策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依据。

二、民族地区的情况非常复杂,同一民族,环境不同,其生产生活方式,乃至语言和文化面貌也会有很大差别,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往往更大,所以我们在思考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时不应以偏盖全,一概而论,而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比如内蒙地区汉语应用普遍,语言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汉语不佳,而是母语能力严重下降,这种情况与新疆、西藏完全不同,所实行的双语教育政策也应考虑到这一差异。

三、民族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从调研数据来看,大部分少数民族群众既具有民族认同,也具有国家认同,差异与统一并不一定是矛盾的,而恰好成为我国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有共同性内涵,也有包容性内涵,是各民族都有“我的存在”的共同体。

四、在制定民族政策的时候要有一定的稳定性,不能经常变动。有些政策改变了对实际情况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但却容易引起少数民族群众心理上的紧张和一些可能存在的风险,那就不要急于改变。我国的宏观民族政策并没有很严重的问题,问题主要出在如何具体落实上,与其在大框架上不断变动,不如在如何落实上多下研究的功夫。

小组发言结束后,方勇书记作了总结和指示。他指出,对于民族差异应该尊重和包容,但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今后的工作应该怎么做?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争论,但争论的目的是要最后达成思想上的统一,以指导实际工作的开展,而不是无休止地纠缠于细枝末节的问题,社科院的学者要在这方面起到积极的建设性作用。我们要以更具有整体性的、发展的眼光和思路,要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民族发展的规律去看问题,而不是纠结于某一个民族的一时一地的局部问题。在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文化也在发展变化。一些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会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而留存长远,另外一些则可能要逐渐消亡,对于这一现象要从历史发展的长远眼光去理性分析和看待。在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核心就是要加强交流交往交融,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五个认同。社科院的学者在这一方面要积极发声,引导舆论,并要对如何实现上述政策目标提供理论支撑和对策建议。

文章来源:苏航,王锋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