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国际劳动妇女节诞生100周年的日子。国际妇女节是劳动妇女创造历史的见证,妇女为寻求解放、争取平等与自由经历了艰苦的奋斗,走过了漫长的道路。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女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获得选举权,这一斗争得到了美国与其它国家广大劳动妇女的热烈响应与支持。国际妇女节是庆祝妇女为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而设立的节日。同时,也是为了纪念在1911年美国纽约三角工厂火灾中丧生的140多名女工。1911年的3月8日是第一个国际劳动妇女节。1924年中国第一次纪念国际劳动妇女节的群众性活动在广州举行。联合国从1975年国际妇女年开始庆祝国际妇女节,确认普通妇女争取平等参与社会的传统。1977年第32届联合国大会正式决定把3月8日作为“联合国妇女权益日和国际和平日”。每当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世界各地的妇女同胞们都要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
2010年3 月2日上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工委主办的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座谈会在院部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王伟光、院党组成员高立全副院长、伍寅副院长、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甄砚、国务院研究室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江小涓以及来自中央国家机关妇工委、中国妇女研究会、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新闻媒体、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机构的100多名代表出席了座谈会。来自民研所的陈好林、周竟红、彭雪芳也参加了座谈会。
座谈会由高立全副院长主持。会议议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嘉宾与领导讲话。甄砚、江小涓、伍寅三位女性高层领导分别发表讲话。甄砚在发言中提到: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提高妇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为消除性别差异、促进男女平等采取了积极措施。中国妇女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原因,妇女发展的总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不相适应。她希望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如既往地重视妇女发展和妇女权益问题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起到示范、引领和推动的积极作用。曾在社科院工作过的江小涓首先表达了回到院里参加座谈会的亲切感,她多次以实例说明:女性的才能不比男性逊色,女性要懂得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伍寅在讲话中提到:全院女职工与女研究人员的比例大约占总数的40%左右。全院47名学部委员中,只有2名女性;95名荣誉学部委员中,只有6名女性。所局级干部中,女性所占的比例很少。这些数据说明了女性高端人才缺乏。其原因既与社会环境对女性的排斥有关,也与女性自身缺乏高标准、高要求的意识有关。她指出: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并不矛盾。女性要学会将多重角色和谐统一起来,妥善处理好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之间的矛盾,实现完美的人生。伍寅副院长的讲话不仅涉及到促进女性人才的成长问题,而且也为今后开展妇女与性别研究工作提出了宝贵建议。
会议议程的第二阶段:主题发言。领导讲话结束后,来自本院的女学者代表分别从不同主题和角度发言。柯锦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做了题为《从男女平等作为我国基本国策说起》的发言、朱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的发言题目为《以科研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发展》、林燕平(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的发言题目为《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为妇女事业的繁荣提供了广阔平台》、邵滨鸿(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编辑部主任、编审)的演讲内容为《一个女性的起步、抉择与希望》、范强威(院妇工委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的发言题目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问题》。以上有的学者在发言中涉及了社会转型期女性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提出将性别视角纳入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看法。
妇女与性别研究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研究课题,也是国际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中的前沿性课题。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中国的学者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出版来不少著作。但相对来说,对少数民族妇女与性别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我国人数为4000多万的少数民族妇女占全国妇女总人口的8%左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也是大可挖掘的人力资源。因此,开展少数民族妇女与性别的研究将是一个十分重要而有意义的课题。今后,我们从事少数民族研究的科研人员将会加强这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