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牛犊不怕虎”
--民族所门球队参赛侧记
作者:乌云 日期:2014-10-08 浏览次数:1524

9月28至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十四届“社科杯”门球比赛在院门球场圆满结束。十几个代表队的一百多名运动员、志愿者参加了比赛。经过小组赛、决赛两个阶段55场激烈角逐,决出了团体的六个奖项。

门球运动是一项寓体、寓智、寓乐三者于其中的大众体育项目,已成为我院中老年朋友甚至年轻人喜爱的健身活动项目,也是时下最经济实惠、老少咸宜的一种运动。

本次活动以球会友,切磋技艺,既锻炼了身体,又增进了友谊,进一步推动了我院群众体育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据了解,本次参赛队员年龄最小的21岁,最大的82岁。

接到组织门球比赛的通知后,民族所高度重视本次比赛活动。所领导强调,为丰富我所职工业余生活,加强职工体育锻炼,增强研究所的凝聚力,所里全力支持工会组织本所职工参加比赛,提供用车、联系场地和后勤保障的方便。时值所里大部分科研人员在外进行田野调查,不能参加这次比赛,有同志发来电子邮件表示遗憾。最后马京华、乌云、王彤、王小霞、周新亚、曲月清等人组成了6人的民族所参赛队。

据了解,其他所参赛队员中有些人练门球已长达20多年,甚至部分队员还是多次参加过全国邀请赛的选手。可我所门球队队员除了82岁的离休干部曲月清外都是第一次接触门球,由于时间紧迫,仅仅训练三天就参加了比赛。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

虽然我所队员基础薄弱,被称为“老弱病残”队,但是为了学习门球技术,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每个参赛队员克服了种种困难,牺牲休息时间,认真、耐心边学习边练习。从开始培训到比赛结束,始终坚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所队在试赛中打出最好成绩,获得冠军。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精神鼓励。正式比赛中,我们所门球队不仅在小组出线,还在复赛中出人意料地赛出了好成绩。曲月清老师是本次活动中年纪最大的,也是最认真、最和蔼的一位。她非常喜欢这项运动,从运动中获得了健康和快乐,她认为打门球不仅可以活动筋骨,还可以促进长寿。她的热情和执着一直鼓舞着民族所队,也激励着在场的所有人,可以说,这次比赛取得了满意的成绩,曲老师功不可没。

比赛得到了全所上下的大力支持,所领导在第一时间批复了购置参赛设备的经费,并要求所职能部门全力配合。办公室主任宋军、李益志等同志,因为工作不能参加比赛,但他们自始至终一直支持和关心,及时安排车辆和后勤保障。开赛之即,发来短信代表民族所150多位同志问候大家,给队员加油,使大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张来旺同志,无论是早晨或中午,几次没来得及吃早饭或午饭就开车接送参赛队员,在比赛现场为我们加油助威。马京华老师宁可晚上加班赶工作也不耽误对本次活动的支持,始终为参赛队员忙前忙后,又当候补又当拉拉队。

比赛现场,选手们手握重槌、气定神闲,挥杆对垒、弯腰击球,不时有教练呐喊着“过门”、“撞击”、“好球”,随着裁判单臂上举宣布“过一门得一分”、“过二门得一分”、“过三门得一分”、“撞柱得2分”,场外观众呼喊着“不错,民族所加油!”。在赛场上,队员们个个神采飞扬,球技精湛,一边同场竞技,一边交流切磋,互相鼓励,团结协作,文明比赛,赢了球不骄傲,输了球也不气馁,发扬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精神,展现了民族所职工的良好精神风貌。

这次参赛也是对我所职工提高自我健康意识的重要活动之一。进入创新工程项目之后,大家各自投入忙碌紧张的科研工作,进行集体活动时间少之又少。通过比赛,大家除了感觉找回锻炼身体的好处之外,增进了互相交流和沟通,每天忙于各自工作已久的我们感到忙中取乐感觉特好。

最终,经过两天紧张激战,民族所门球队获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

比赛虽然结束了,但是争分夺秒、抓住机遇、勇于进取、团结友谊、齐心协力的精神还会永远继续。
 

参赛队员准备进入比赛(摄影:张来旺)

参赛队员准备进入比赛(摄影:张来旺)

参赛队员等待进门(摄影:张来旺)

参赛队员正在比赛当中(摄影:张来旺)

参赛队员正在比赛当中(摄影:张来旺)

文章来源:乌云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