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更名
作者:郝时远 邸永君 日期:2003-10-09 浏览次数:1696
    2003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正式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这是根据我院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基本目标和基本任务,对本所的学科建设重新进行了认真审视和思考后实施的重大举措。
    众所周知,民族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1962年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1956年成立)合并,仍称民族研究所。当时建立上述两所和进行合并,都是与建国初期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开展联系在一起的。从50年代初期开始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和语言文字调查,为国家疏通民族关系、进行民族识别、实施民主改革、制定民族政策和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国情资料和工作依据。同时,在广泛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收集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文献、实地调查材料、图片、电影片和文物等),为我国少数民族研究的学科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培养和锻炼出一支专门从事少数民族研究的科研队伍,同时也形成了研究所内多学科并存的格局,笼统地称为民族研究。然而,这种学科的多样性并没有形成学术研究的综合性和研究力量的整合性,所内各学科之间明显存在学科壁垒,研究队伍的知识结构存在融通合作的障碍,研究项目的设立缺乏体现多学科合作与代表全所实力的高层次课题。这种状况实际上分散了研究所的力量,使研究所成为多学科“拼盘”的管理机构而难以形成多学科知识融通、内部整合的学术实体。
    有鉴于此,我们根据我所发展的历史和多学科的特点,顺应当代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的发展趋向,提出了建立全所各学科共同学术平台的改革思路,对原有的学科设置进行调整,为推动学术力量的整合创造条件,使我所的相关学科及其专业方向改变以往“拾遗补缺”的状态,按照规范的民族政治学、经济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应用人类学、民族历史学、语言人类学、影视人类学、都市人类学、宗教人类学、生态人类学等构成人类学、民族学学科分支的生长点来构建全所的发展格局,为推动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我所更名后,在学科视野和研究任务方面将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扩展,在与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研究领域的交流和对话方面也将开拓更加宽广的渠道。
文章来源:NULL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