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4日,由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北京电影学院联合主办的“文化影像志的研究和传播”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民族文化影像传承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北京电影学院召开,会议邀请了来自人类学、电影学、纪录片研究等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对文化的研究与文化的影像表达展开了深入探讨。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依托北京电影学院的资源和技术成立中国民族文化影像传承研究中心,旨在团结人类学界、纪录片界以及电影学界的多方学者,共同推动文化影像志的研究和传播进一步向前发展。
(研讨会现场)
会议一共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影像传承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喜马拉雅山地民族影像志》系列影片放映及探讨、《中国节日影像志》作品放映及探讨、专题发言及总结。
大会第一单元是中国民族文化影像传承研究中心的成立仪式,仪式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副主任王静主持,中心主任李松、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孙立军、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会长方勇分别致辞,北京电影学院各主要院系领导均表达了良好的祝愿与合作的期待。该中心的目的是储备和培养专业的高素质影像纪录和创作人才,建设跨学科合作平台,利用数字化手段纪录丰富多样的民族民间文化,并以大众传播为目标进行再创作、再表现。
(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会长方勇书记致辞)
我所影视人类学研究室主任庞涛、副研究员邓卫荣被聘任为特约研究员,其他被聘任的专家学者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陈山以及中央电视台导演孙曾田、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朱靖江、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雷建军、中央新影集团副总裁赵捷、法国远东学院研究员范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鲍江、北京电影学院张冲副教授等专家学者。
会议第二个单元是我所影视人类学研究室主任庞涛带头拍摄的《喜马拉雅山地民族影像志》系列影片《察隅河谷登巴人》的放映和探讨,这一系列影片是 “整体性民族志影片”,旨在使更广泛的大众通过观看系列影片,对喜马拉雅山地民族的文化有一个整体性的认知。影片放映后,各位学者嘉宾围绕“民族志方法与大众传播”这一主题进行探讨,与会专家高度评价该系列片无论是在对拍摄对象文化深描方面,还是在影像的流畅表达方面都树立了新的标杆,让人耳目一新。
(我所专家庞涛被北京电影学院民族文化影像传承研究中心特聘为研究员)
第三个单元是《中国节日影像志》作品放映及研讨环节,放映了《甘肃省夏河县藏族新年》和《新疆阿克陶县柯尔克孜族开斋节》 两部片子,并进行了“节日研究与文化传播”、“历史记录与文化传承”两方面探讨。大家对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这些年来默默地做了许多抢救性文化纪录工程工作表示了肯定和敬意。会议讨论气氛热烈,大家认识到了文化对于影像志的内核的意义以及电影作为研究手段和新技术的应用的重要意义。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影像技术是我们需要掌握的,但同时要警惕它对文化的消解,影片中我们尽可能要把技术表现的痕迹削减到最弱,让文化的内涵自然呈现。
(我所邓卫荣同志被北京电影学院民族文化影像传承研究中心特聘为研究员)
在学术专题发言单元,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中心主任朱靖江分享了国际影视人类学的研究热点;中国社科院民族所的邓卫荣和张小敏 介绍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影像志课题”,为学界提供更为宽广的思路;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副研究员许雪莲通过多个学术问题的探究,带动与会者对文化影像志的实践和探索进行思考;北京电影学院叶风老师分享了虚拟现实(VR)等影像新技术在文化影像志中的应用前景。
(我所张小敏同志做民族大调查影像志的专题发言)
会议最后阶段,孙立军副校长和李松主任分别进行了总结发言,李松主任表达了作为国家项目,用的是纳税人的钱,我们的工作要对得起国家、对得起民族,最基础的是为未来留下真实可靠的文化影像档案资料,同时重视它的大众传播与国际传播。孙立军副校长表示一定把工作做扎实,做出成效!中国民族文化影像传承研究中心作为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平台,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发挥出平台的整合作用,让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都能够在这一平台上互相学习、贡献才智。
一天的会议在热烈地讨论和友好地学习中圆满结束。
(与会部分代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