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勃发,医巫闾山,梨花盛开。为创新医巫闾山文化资源产业化思路,研究和传播医巫闾山丰富厚重的文化资源,将医巫闾山文化打造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全国性、世界性高端文化品牌,2017年4月21日,由中华北镇医巫闾山社会人文科学中心与北镇医巫闾山风景区管委会,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医巫闾山文化资源及其产业化发展论坛”在辽宁古城北镇市举行。
北镇市是中华北方镇山医巫闾山的所在地,也是辽西地区文化资源存量丰厚的地区。北镇市幅员面积1693平方公里,人口53万,千年古城,文化绚丽。北镇因“五岳五镇”之一的北方镇山——医巫闾山而得名,是全国文物先进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14处,历代帝王来北镇祭山祈福50余次,辽代9位皇帝有3位葬于医巫闾山脚下。目前,尚有若干文物散落荒野和民间,诸多文化遗产没有得到挖掘和合理保护,有待于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学术研究和整合构建。首届中国医巫闾山文化资源及其产业化发展研讨会的召开,将为此做出努力和贡献,以便为北镇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学术与智力支持,为北镇市区域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提供战略方案。
来自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沈阳翰林社会科学研究院、国家民委、辽宁省民委、北镇市旅游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单位的国内专家、学者及企业界代表参加了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刘晓春研究员应邀参加本次研讨,并做了会议发言。
沈阳师范大学教授、中华北镇医巫闾山社会人文科学中心主任曹萌先生致辞。他说,中华北镇医巫闾山社会人文科学中心,由北镇市人民政府与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北方民族文化研究中心联合组建,成立这一组织的目的,旨在借助专家学者的力量,深入挖掘和研究医巫闾山地区的历史文化、镇山文化、契丹文化、民俗文化、景观文化、萨满文化、乡村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树立“中国祈福文化名城—辽宁北镇”的城市形象,打造“祈福灵境、养生宝地”的旅游品牌,把北镇厚重的文化资源变成旅游产业的发展优势,推动北镇各项事业繁荣发展。医巫闾山社会人文科学中心,就是为充满伟大理想的专家学者和文化奋斗者量身打造的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学问要回归社会,要回馈社会。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专家学者们为地方区域文化的发展,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为伟大中国梦的梦想成真,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美好年华是应该提倡的,是值得称赞的。医巫闾山社会人文科学中心作为研究机构,是一个发展规划的平台,是一个战略研发的平台,也是一个成果转化与品牌传播的平台。在这里,专家学者、文化名人把自身的知识理论、才能思想,用于社会实践,用于经济文化开发,用于辽宁的振兴和北镇的发展。我们希望这个中心在为北镇市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方方面面的理解和支持,能够赢得社会的尊敬和关怀。
与会人员对医巫闾山文化资源的类型与存量、医巫闾山文化与北镇强市战略规划、医巫闾山文化资源的产业价值、医巫闾山文化资源的分布与开发现状、医巫闾山资源与北镇市高端文化品牌的培育对策、医巫闾山文化资源的跨区域整合开发、医巫闾山文化的研究视角、医巫闾山文化与“一带一路”战略构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针对国家的战略布局和北镇的发展现状,专家、学者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对策。北镇之行,也使与会人员对古城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定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国内唯一的辽代对峙式双塔:崇兴寺双塔
研讨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