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研究前沿》讲座第六讲
--视野•理论•方法:民族史学科的创新与发展
作者:张新朝 日期:2017-12-22 浏览次数:878

2017年12月21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系在第一报告厅举办了本学期《民族研究前沿》系列讲座的最后一讲,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刘正寅研究员主讲,其题目为:“视野•理论•方法:民族史学科的创新与发展”。

刘正寅研究员在开讲之前首先提到本课程设置的重要意义所在,认为本课程不仅对拓展本所学生的知识面、加强本所学生的学术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面临多学科大整合的现实趋势下,开设本课程无疑对民族学科的整合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次讲座内容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对边疆民族研究的指导意义;二是中国民族史研究的传统与近代新理论、新方法的推动作用;三是历史比较语言学与近代中国边疆民族研究的突破;四是中国各民族与中华民族;五是民族史研究的民族学、人类学视角。

刘正寅研究员认为当代的民族学研究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民族平等原则也是指导学术研究的根本原则。在回顾近代以前传统民族史研究的基础上,深刻指出中国当前的民族史的研究亟需新理论与新方法的支撑,并以“元史三大家”(韩儒林、翁独健、邵循正)为例,指出以西方历史比较语言学为代表的新的学术方法对近代中国边疆民族研究的巨大突破。

刘正寅研究员还为大家解答了“历史上中国”、“何为边疆”、“中华民族”等民族史研究中经常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在梳理了前人学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一些独到的认识与见解,令听者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最后,刘正寅研究员认为“民族史研究”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优势学科,应在深入研究各地区、各断代民族史的基础上,着重中华民族史整体性、综合性研究,并且综合利用多语种文献资料开展民族史研究;同时强调民族史的研究要突破历史学的传统研究,需要积极吸收和借鉴民族学与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成果创新的同时,也要取得理论与方法的创新。

本次学术讲座从精彩程度上来说,做到了异彩纷呈,引人入胜;从演讲技巧上也做到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使与会人员进一步认识到新理论、新方法对学术研究,尤其是民族史研究的重要性,也意识到跨学科知识的综合利用对加强和完善自身学科研究的重要性。

 

供稿:张新朝

图片提供:孙懿

民族学系2017年12月22日

文章来源:孙懿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