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作者:郑成宏 黄亚楠 日期:2018-04-17 浏览次数:790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郑成宏 实习记者黄亚楠)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中国民族学人类学领域国际交流日益密切,学术成果十分丰富,但受制于语言问题,一直未能在国际学术界发出自己的声音。为响应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走出去”号召,贡献中国智慧,传播中国声音,4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人类学民族学国际学刊》(以下简称《学刊》)创刊发布暨办刊座谈会在北京如期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意大利米兰比可卡大学等多所研究机构与高校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会议。

  “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在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真切感受到缺少国际化语言刊物的遗憾,迫切希望中国学术界能够有这样一份刊物刊载学术成果、传播中国声音,为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作出中国的贡献。这种愿望在中国承办第十六届民族学人类学大会之后更加迫切。”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IJAE主编王延中表示,进入21世纪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伴随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快速提升,国际社会迫切希望了解真实的中国,了解一个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中国。中国政府希望扩大对外开放,希望中国发展道路中形成的特色理论与实践做法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希望中国的道路与方案为解决发展中国家乃至全球问题提供经验借鉴。来自国外驻华记者的大量报道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这一需求,但是受制于了解程度、关注视角甚至传统偏见问题,对中国的有些新闻报道往往并不十分真实与客观。国际学术界希望听到来自中国学术界的声音。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综合研究中心,支持各研究所基于自身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需要创办英文期刊。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国际问题研究等学科纷纷行动,已经陆续创办了十几家英文刊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于2013年开始酝酿并着手创办本学科的英文刊物,从提出设想到正式出刊经历了近5年时间。根据创办一流刊物的目标,《人类学民族学国际学刊》的定位是国际化、时代化、高端化。王延中认为,英文刊本身是国际语言传播民族学人类学的学术成果,其编委和作者必须是国际化的,而不仅仅来自中国,更不是把刊物内容完全变成中文学术论文的英文翻译,必须遵循国际通用的学术规范办刊,既刊发中国学者的成果,更希望吸引其他国家的学者踊跃投稿,使其成为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界的共同家园。

  “为此,我们找到民族学人人类学国际联合会,请求支持和帮助。目前刊物的一些编委就是来自该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同时,我们成立了专门的编辑部管理和运营编辑事务,并与合作出版方斯普林格出版社商定,由出版方按照开放获取的在线出版方式,陆续刊发经过匿名评审和严格三审三校程序的学术成果。我们希望这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的声音,又能够为吸引国外学者的高质量成果奠定基础,不断提升这份刊物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王延中如此介绍道。

  据了解,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是我国最重要的民族学人类学专业研究机构之一,不仅在田野调查方面积累了十分丰硕的成果,而且主办了《民族研究》、《民族语文》、《世界民族》等三份中文学术期刊,管理着9家全国性学术社团,是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重要学科中心。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