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3日下午,在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成立60周年之际,民族所与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社会实践部联合组织了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新高三文实(5)班“走进民族所深入了解我国民族政策增强民族团结意识”社会实践活动。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同学和家长合影摄影:王小霞
民族所影视人类学研究室副研究员张小敏接待了参加活动的同学们,她首先介绍了民族所是一个多学科、国家级的民族研究专业机构,隶属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于1958年。
欢迎北交大附中新高三文实5班到民族所社会实践 摄影:李灿瑶
接下来,张小敏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观看了《民族所:历史与大师》短片和“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综合调查”专题片。通过历史与大师短片让同学们了解民族所研究领域及成果: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学和民族理论;通过专题片让同学们了解民族所的工作方式田野调查及其特点。
社会实践活动观影环节 摄影:李灿瑶
张小敏简要地讲解了我国建国后的民族政策历程。她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胡焕庸亲手绘制的爱辉-腾冲线地图,和1935-2010年我国人口密度分界线图与胡焕庸线的契合谈起,谈到我国国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与这个地理分界线的关系,与民族地区的关系,然后进入民族政策主题,谈到1949 年 9 月颁布的具有新中国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少数民族的身份得到承认:我们的伟大祖国是由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然后分析《共同纲领》民族政策部分,从中提出三个关键词:平等、团结、自由,指出这不仅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政治口号(自由、平等、博爱(solidarity,或译为团结)),而且是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并且写入了我国的核心价值观中。
接着回顾了几个重要的制度和法律:1952 年8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从法律角度上确立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54年9月20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讲解结束后,同学们分享了这次社会实践的心得体会。王瀚文谈到汉族源流、蒙古族语言等问题;陈星霖同学(达斡尔族)分享了达斡尔族的基本情况、小时候参与达斡尔族民族节日的情况,以及达斡尔族曾经的一次英勇的战斗;蓝倍尔同学(畲族)跟大家分享了畲族人口、分布、文化习俗等基本情况;牛雨婷同学(汉族)分享了她到云南少数民族旅游,经历的有意思的故事和文化碰撞的感受;宋伊婧同学(汉族)分享了汉族与蒙古族相处的一些想法,还从他者和养生的角度谈到回族的斋月对健康的益处;石洁依同学(回族)分享了回族的一些情况。最后,同学们一起欣赏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民族工作者与电影制片厂合作的“少数民族科学历史纪录片”《鄂伦春人》。
左:会场 右:宋伊婧同学在分享中摄影:李灿瑶
45位同学和一位家长全程参与了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达到了深入了解我国民族政策,增强民族团结意识的目的。参与活动的家长感言:“感谢民族所专家为民族工作兢兢业业工作了几十年!今天班上几位少数民族同学发言分享了自己民族的文化活特点。张妈妈的讲解很生动,很感动。向张妈妈学习,同学们有志也可以成为一名少数民族工作研究者。作为一名少数民族的我,今天萌发了一个想法,退休后,一定为自己的民族畲族还做点什么事。抽时间一定带倍尔去浙江畲族自治县去参观考察。”
参加社会活动的全体同学和家长合影 摄影:王小霞
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民族所党委书记方勇的支持,得到了民族所科研处、办公室、机要室等职能部门、影视人类学研究室的大力支持,以及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方面的团结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