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现场
2018年9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办的“2018年民族所青年论坛”在第一学术报告厅举行。本届青年论坛系“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成立6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主题为“新时代民族研究的视野与方法”。
论坛开幕式于上午9点开始,由舒瑜副研究员主持。开幕式上,王延中所长出席并致开幕辞,他对这次学术盛会提出了三点建议:应坚持民族所青年学术论坛的优良传统,促进学术交流与繁荣;民族研究要适应党、国家、社会在新时期的变化;要加强不同学科间的交流,提升对研究方法的重视程度。最后王延中所长预祝本届青年论坛圆满成功。
开幕式后,论坛正式开始。报告分三场进行,共10位青年学者发表了论文。
第一场报告由民族历史室苏航副研究员主持。3位青年学者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民族社会室赵罗英报告的题目是《经济社会转型期我国族群分层研究的现状与评析》。她对族群分层理论的重要性、概念以及研究现状作了详细且系统的梳理,尤其对族群教育不平等问题给予了深入探讨。生态室张姗发表了《论雍正时期鄂尔泰治苗思想的演变——以黔东南地区的生苗治理为例》论文,通过鄂尔泰与雍正帝之间的往来奏折与朱批,梳理了鄂尔泰治理黔东南的整个过程,提出鄂尔泰“剿抚并行”,不同时期各有侧重的观点。新疆历史室王耀报告的题目是《清中期新疆南疆新建城市称谓辨析》,他利用汉文、满文、察合台文及英俄西方文献,对新疆南疆地区的新建城市所冠有的“镇城”、“满城”、“汉城”、“Gulbagh”和“Yangishahr”等不同称谓一一作了辨析。
第二场报告由民族社会室杨春宇博士主持。3位学者作了发言。民族历史室陈春晓发表了《蒙古西征与伊朗西北的汉人聚落》一文,结合汉文、波斯、阿拉伯文文献记载和考古、艺术史资料,对蒙元时代西迁伊朗的汉人群体的职业身份、分布情况、生活状况作了考述,并介绍了中国饮食文化在伊朗的流传情况。民族文化室李耕报告的题目是《消费时代的社区整合——以西双版纳傣寨的家宅换代为例》,她以人居型遗产中的老房子为例,探讨遗产保护和乡村改造工程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挫折,指出原型的历史有效性问题和对真实的定义效力。世界民族室赵月梅发表了《蒙元时期的丝绸之路与文化传播》的报告。她从蒙元时期丝绸之路的主线与功能、丝绸之路中的文化传播和蒙元国家制度对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影响几个方面,论述草原、绿洲、南方和海上四条丝绸之路对蒙元时期东西方交流的影响和意义。
第三场报告会在下午进行,由民族语言室燕海雄副研究员主持,4位学者作了报告。苏航的发言题目为《谈对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中三个问题的理解》,他通过系统研读费孝通的民族学理论著作,对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中的中华民族概念、民族认同意识多层次论、汉族为中华民族凝聚核心等几个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杨春宇发表的《“文明之总力”——正视禄村圣谕坛》一文,从文字书写的角度切入人类学对文明社会的研究,通过实地考察和鸾书资料,修正了费孝通所做民族志的一些偏见,并阐释“文明之总力”概念对民族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舒瑜的报告《海拔、生计方式与现代性——以云南德宏三台山乡德昂族为例》以云南德昂族的生计方式变迁为例,考察了海拔与生计方式的关系,并分析随着现代国家、市场以及现代农业技术的进入,海拔的差异在不断被克服的同时,如何获得新的生态和文化意义。语言应用室韦韧的发言题目是《方块白文、方块壮字与喃字的比较研究》,她对方块白文、方块壮字与喃字三种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时间、在各时期的发展和应用情况作了细致的梳理,并通过对比研究,分析了这三种文字的异同,揭示出它们的共同规律以及造字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民族认知心理、民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整个报告阶段现场气氛热烈,专家点评深刻到位。
最后,由民族历史室主任彭丰文研究员对本届青年论坛作了整体总结和点评,本次论坛表现出小而精、学术型强、报告水平高的特点,是一次圆满成功的学术交流盛宴。(摄影:周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