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与贵州省合作项目(院省合作项目)要求,2018年9月14日上午,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黄晓研究员一行8人访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座谈。
王延中所长主持了座谈会。他对贵州同行在我所60周年所庆期间到访表示欢迎,较详细地介绍了我所的主要情况,并就民族研究领域的时代话题进行了坦诚的沟通交流。民族社会研究室、影视人类学研究室相关专家参加了座谈会,围绕民族学理论前沿、新时代民族工作等重点、影视人类学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等学术交流。
黄晓所长代表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赠送了礼物,庆祝我所成立60周年。王延中所长代表我所接受了礼物,并回赠了我所出版的国际人类学民族学学刊、大调查著作凯里篇、人类学影片等礼物。
影视人类学研究室主任庞涛研究员感谢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对影视室在贵州实施的课题的大力支持,介绍了影视人类学学科的规划,发展阶段和正在进行的课题等情况。庞涛研究员介绍,影视人类学是以影像民族志或人类学影片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和成果形式的学科,影像民族志以跨文化理解和阐释文化逻辑为目标。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是我国最早建立影视人类学学科体系的科研机构。新中国成立不久,在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指示下,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组织拍摄了一批“中国少数民族科学纪录片”,堪称中国影视人类学奠基之作。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成立我国首个影视人类学研究室,推动成立了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并与国际学界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和学术联系。六十年来,影视人类学室伴随着民族所的发展而成长,我们的影像民族志从单一少数民族的整体呈现,到专题化、问题化的文化阐释,再到区域化、流域化的文化整体理解,如喜马拉雅山地民族志,都柳江流域传统村落文化重建等课题的探索,丰富了民族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将来,我们将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民族所这个独具特色的学科。
作为交流的主要内容,民族社会研究室主任张继焦研究员首先分享了他的研究心得,题目是“关于民族文化变迁的调研和理论思考”,他分享了30年来的调研思考,从学科发展过程,学者成长过程,到田野调查的历程,实践,进入方法等,谈到从这些田野经历出发进行的理论思考和探索。从古典结构-功能学派出发,沿着导师李培林的社会结构转型理论,由社会结构分析经济行为,致力于企业人类学的研究,提炼新的概念,开始形成自己解释经济行为的理论“新结构主义”。影视人类学研究室副主任张小敏副研究员分享了“少数民族发展影像志探索及影视人类学学科前沿”,交流和探讨热烈。
双方共进午餐,并继续交流探讨。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黄晓研究员、副所长邢启順,对这次交流的成果表示满意,并期待今后更多的交流合作。
到访我所的贵州省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是我所贵州省课题的接洽单位,与我所有过多次合作。2013年“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综合调查”项目凯里子项目,2015年“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综合调查”项目发展影像志子项目凯里影像志,影视人类学研究室创新课题都柳江流域传统村寨文化重构项目,以及口述中国民族工作贵州省部分的前期联络,都通过该所负责人操办,该所有的学者还参与了2013年凯里子项目的调研和写作,两所之间有非常深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基础。
出席本次交流会的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学者,包括所长黄晓研究员,副所长邢启顺副研究员,罗成华副研究员博士,李代峰副研究员,纪珊珊副研究员,侯万平副研究员,才海峰助理研究员,陈晓静副研究馆员。
出席本次交流会的我所学者有,所长王延中研究员,民族社会室主任张继焦研究员,民族社会室副主任杜倩萍副研究员,影视人类学研究室主任庞涛研究员,副主任张小敏副研究员,张辉助理研究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