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民族学会2013年年会暨屯垦文化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日期:2013-06-27 浏览次数:1118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  张昌东

(2013年6月19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

 

大家上午好!由石河子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民族学学会汉民族分会共同举办的“汉民族学会2013年年会暨屯垦文化学术研讨会”,今天在风景秀丽的石河子大学隆重召开,我谨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民族学会汉民族分会对这次会议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对拨冗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对为这次会议的召开付出辛勤劳动、提供优质服务的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的领导和师生员工表示诚挚的感谢!

这次汉民族学会的年会以中国“屯垦文化”为主题,又是在以“屯垦戍边、保家卫国”为主要职责的新疆建设兵团所在地举办,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自秦汉以来,屯垦是历代朝廷和中央政府治理边疆的重大举措,在推动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以及维护边疆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历代屯垦的过程中,内地先进的农耕技术、生产工具和水利灌溉经验等传播到边疆地区,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交流与联系。费孝通教授指出:“汉族通过屯垦移民和通商在各非汉民族地区形成一个点线结合的网络,把东亚这一片土地上的各民族串联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在的民族实体,并取得大一统的格局。”(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载《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第18页)由此可见,屯垦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疆古称“西域”,自清乾隆年间统一天山南北之后,新疆之名称才开始出现。新疆的屯垦自西汉开始实行,持续至今历时两千余年。历史上,天山南北的绿洲撒下了屯垦军民的血汗,南北疆城镇发展承载了屯垦军民的辛劳。在近现代西方列强侵犯新疆地区时,屯垦军民与新疆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共御外敌,化解了新疆的危机,维护了新疆的社会稳定,巩固了我国的边防。马大正教授指出“屯垦兴,则边境宁,西域兴;屯垦衰,则西域乱,外患内忧,民不聊生”。(马大正:《新疆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西域研究》2006年第 2期)。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新疆屯垦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和二十二兵团为基础组成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社会主义时期新疆屯垦的主体。截至2010年,兵团有14个师、175个农牧团场,遍布天山南北,人口达257万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年。)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发挥着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的作用。当今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新疆地理位置特殊,是我国西部边境线最长、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和谐发展任务最重的地区。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明确表示要继续加大力度扶持新疆建设兵团的发展,支持兵团切实履行好屯垦戍边的重要职责。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召开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强调:“通过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渠道扶持兵团产业发展,加大对兵团的综合财力补助力度,提高中央财政对兵团公共事业发展的保障水平,加强兵团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兵团自我发展能力,支持兵团切实履行好屯垦戍边的重要职责。”(《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新华网2010年5月20日电)

自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集全国之力对口支援新疆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得以落实,使新疆进入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但是,民族分裂主义、暴力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等境内外敌对势力并没有放弃“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他们仍然在利用意识形态湿透和暴力恐怖活动等各种手段,阻碍和破坏新疆的建设发展及民族团结。因此,新疆既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也面对许多严峻的挑战,屯垦戍边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例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实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理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各级地方政府的关系,如何建立兵团内外各民族团结共处、和谐发展的新型民族关系,如何繁荣和发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独具特色的屯垦文化,如何更好地发挥新疆建设兵团在建设边疆、巩固边防、维护国家统一和边境稳定中的重要作用等问题,都有待全国和新疆的学者特别是兵团的学者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深入广泛的综合研究。

今天,来自全国的学者汇聚于沙漠绿洲之城石河子,召开“汉民族学会2013年年会暨屯垦文化学术研讨会”,为有志于深化中国屯垦文化研究的学者搭建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这是因为石河子市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最早在沙漠中建设的新兴城市,而石河子大学又是由兵团建立的新型综合性大学,经过长期的科研实践和学术积累,石河子大学已经成为中国屯垦文化研究的重镇,他们不仅有长期从事屯垦文化研究的诸多前辈学者,也有一大批学有专攻的青年才俊,涉及屯垦文化研究的力作不断面世,在全国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我希望,通过这次学术研讨会,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屯垦文化的研究,并能够为推进汉民族研究和中华文化的研究增砖添瓦。

最后,我预祝本次学术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祝各位来宾身体健康、心情愉快、阖家幸福!

文章来源:王剑峰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