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8日,我所语音学与计算语言学研究室计算语言学科邀请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郑伟谋研究员来所进行学术交流。参加本次学术活动的人员有江荻、龙从军、王海波、康才畯、吕佳、李琳、刘洋、燕海雄等。
本次学术活动由江荻研究员主持。龙从军首先介绍了计算语言学科的基本情况,然后从基础理论、资源建设以及应用研究三个方面介绍了藏语语言信息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燕海雄介绍了中国民族语言语法标注项目的规划与进展,长期目标就是为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语言研制语法标注文本专著,设计开发一套适合于中国民族语言文本和词典标注的软件平台,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加工,选取典范语言作为突破点,进行面向机器翻译的相关基础研究。康才畯作了题为《词形结构进化与世界语言的多样性》的专题发言。词形结构是语言演化中惟一保存至今的化石型的遗存。江荻作了题为《上古汉语词汇长度的演化与抗演化》的专题发言。江老师对不同时期汉语词汇的长度进行了数据统计,归纳词长演化的规律,最后得出名物词较之普通词具有更强的抗演化能力,双音名物词是早期汉语多音节词遗存的证据。
郑伟谋研究员作了题为《汉字》的专题学术报告。郑老师首先从《物种起源》(1859) 中关于语言学的论述来分析语言谱系分类的可能性;其次从文字发展的基本规律来分析汉字没有消亡的内在和外在原因,得出了如下几点认识:1、形声机制受约束最少,是汉字得以存活而没有走拼音化的根本。2、由方言看,汉字记音包容度大。3、比较日语、韩语和藏语, 有利于理解拼音和形声。最后大家就郑老师提出的有趣的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郑老师是著名的自然科学家,他缜密的逻辑思维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论证汉字没有走拼音化的道路并长期得以保存的原因,对语言学界而言很有启发。
郑伟谋简介:
郑伟谋,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4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获博士学位,1981年至1987年在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统计物理中心从事研究。1992年任研究员,1993年聘为博士生导师。他先后从事表面物理、随机过程和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他是1992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项目“实用符号动力学及其在耗散系统混沌研究中的应用”的主要研究者之一。1995年在“生物膜液晶模型理论研究”工作中再次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主要研究方向是统计物理、生命科学有关统计模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