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进行中
讲座进行中
2014年4月14日下午,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晓岑来我所做民族发展论坛第三讲,题目为“民族学调查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以少数民族手工造纸为例”。
李教授的学术专长是采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民族地区的考古学和历史学。因此,本讲座以民族调查为中心,研究民族学资料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具体案例是对中国傣族、白族、藏族、纳西族、维吾尔族、彝族、瑶族、侗族、苗族、哈尼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造纸工艺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工艺分析,认为传统手工造纸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抄纸法造纸,二是浇纸法造纸,两种方法在技术工艺和关键步骤上截然不同,所造出的纸分属不同的造纸技术体系。通过对陕西、甘肃、新疆等地考古发掘出土的古纸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发现两种造纸方法有不同的源流和外传路线,其中浇纸法为非蔡伦系的造纸法,抄纸法为蔡伦系的造纸法。直到现代,这两种造纸方法的遗存仍有不同的地理分布,从而对中国造纸术的起源和传播提出了新的观点。李教授最后在总结中提到三个要点:民族志材料的选择,既有相当的难度,也靠一定的机遇;在技术上,往往是细节决定一切,如果不注意细节,便不会有这样的发现;后期处理相当重要,民族调查只是成功的一小部分,最大的工作可能是后期的研究。
讲座结束后,王延中所长对李教授提供的技术视角的民族学调查表示感谢,本所研究人员东主才让、舒瑜、吴凤玲、周泓、王锋等纷纷就他们当前在民族地区调查时发现的相关信息和疑问向李教授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