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开幕式
方勇书记出席会议
尹虎彬副所长致辞
色音研究员主持开幕式
与会代表合影
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化研究室、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丝绸之路文化产业专业委员会联合承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文化品牌协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方勇副所长、中国驻蒙古国前大使黄家骙、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尹虎彬副所长、北京利腾基础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丝绸之路文化产业专业委员会孔军副主任、中国友谊促进会联络部副部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海外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葛海亭秘书长以及来自海内外科研机构、高校的5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20多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尹虎彬副所长在致辞中讲道: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丝绸之路研究、丝绸之路与海外华人、海外民族志与海外文化这些议题很有吸引力,意义重大。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收益,成就了国家的崛起。中国未来发展所要面临的诸多难题,需要通过更大规模、更高效率的全球资源整合来解决,中国未来的成功仍然蕴含于不断扩大和深入发展的对外开放之中。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这标志了中国未来的开放,需要由沿海为主向沿海、内陆和沿边开放并重的发展,形成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渐次崛起的格局,推动中国经济在未来时期的长久、稳定的增长和繁荣。“一带一路”的战略,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国家领导人所奉行的文明交流互鉴、文化包容的理念,体现了中华文明寻求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普遍主义原理,即强调有机整体主义,强调和谐共生关系。这也使得“中国梦”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和人民幸福这二者之间得到统一。历史古今本相通,文明中西能互益。 大战略孕育于大历史和大的世界格局之中。“一带一路”的构想,合于历史逻辑,顺应世界潮流,抓住了发展机遇。“一路一带”沿线众多的民族和国家,他们拥有深厚而多样的人文历史传统,因此需要跨文化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介入。这需要一种开放型的学术研究。我们需要在实施开放型经济过程中寻求精神价值。我和我们民族学所的同仁们将秉持这种理念,为开放型的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做智力支撑,为中国新型智库建设做出新的探索!
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柯木林先生做了题为《侨史何人秉笔书—新加坡华人史研究的经验分享》的主题演讲。新加坡地处“南洋之要冲”,是西方各国商贸船只通往中国的总汇。历史上,新加坡也是“闽广客民流寓之地”,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19世纪80年代,清廷在和东南亚各国的关系中,尤重新加坡。
新加坡也是东南亚囯家中华人人口最集中,经济最富裕的地方。新加坡华人历史(简称“新华历史”)研究是海外侨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华历史研究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就开始了!当时的英殖民主义者为了了解华族的历史和现状,以巩固他们的统治,非常重视华族研究。柯木林先生指出,尽管殖民地学者对华族研究有一定的贡献,我们不能苟同他们那种极端的白人沙文主义的种族优越感的治史态度。时至今日,我们应该以亚洲人的立场研究华人史问题,总结过去数十年来的华人史研究,将有助于了解今后研究的新动向。
此次研讨会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上海大学等单位的我国民族学、人类学界著名专家学者及相关部门的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研究的部分代表参加了会议研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专业主任高丙中教授、中国驻蒙古国前大使黄家骙先生、日本关西学院大学丝绸之路研究中心主任山泰幸教授、全球总裁联合会卞洪登秘书长、蒙古国蒙中经贸文化教育促进会赵勒城会长分别做了主题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化研究室主任、中国民族学学会秘书长色音研究员在总结发言中指出,这是一次积极探索和真诚沟通的会议,是民族学、人类学以及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界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很好的响应,研讨会上达成的共识必将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丝绸之路与海外华人研究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