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1日至23日,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联合北方民族大学西夏研究所在银川举办了“北方民族文字数字化与西夏文献研究国际研讨会”。来自美国、英国、爱尔兰、俄罗斯、法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会议开幕式由北方民族大学西夏研究所所长景永时主持,原宁夏政协副主席、原宁夏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陈育宁教授,北方民族大学校长杨敏教授,宁夏社科联主席杨占武博士,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教授、儒莲奖获得者马颂仁(Pierre Marsone),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黛比(Deborah Debbie)教授,西夏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聂鸿音,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杜建录教授,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伯君研究员,信息产业部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陈壮,以及来自ISO/IEC/WG2的文字编码专家魏安(Andrew West)、艾弗森(Michael Everson)等出席了开幕式。
本次会议的议题分两部分,一是北方民族文字的数字化,二是西夏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近年来,我国民族古文字的数字化取得了很大进展。在信息产业部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的组织下,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方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的有关专家,先后向国际编码组织提交了西夏文、契丹大字和小字、女真文的国际编码方案。经过国内外专家学者多年的讨论与修订,目前西夏文编码已经正式通过了国际编码组织的审核。在这次会议上,字符专家主要讨论了西夏文异体字编码以及西夏文编码的应用等问题,还重点讨论了此前由民族所孙伯君与北方民族大学景永时提交的契丹小字编码方案,并讨论了由内蒙古大学吴英喆和民族所孙伯君等起草的契丹大字编码方案等。
二、西夏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方面,与会专家主要就西夏语言与西夏文献的解读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其中聂鸿音研究员通过西夏佛经陀罗尼对音的整理,提出了其中有受回鹘语影响的迹象。台湾政治大学张珮琪、日本外国语大学荒川慎太郎、沈阳大学麻晓芳等分别对西夏语趋向前缀等语法问题进行了讨论。台湾中研院林英津研究员则就西夏语“供养”一词进行了系统考释。西夏文献整理与解读方面,社科院民族所孙伯君、北方民族大学孙昌盛、陕西师范大学韩小忙、宁夏大学彭向前、中国社科院王龙等分别就具体文献的整理与解读、西夏文字的字形分析,以及与藏语对比考察西夏词语的语义等问题做了报告。此外,内蒙古大学吴英喆、西南交通大学唐均、天津大学陈鑫海等还就契丹文文献和八思巴文的相关问题做了专题研究。
本次研讨会气氛热烈,学术研讨充分,展示了北方民族文字数字化与西夏文献解读的最新成果。同时,此次会议还有一大亮点,北方民族大学西夏研究所在会后举办了“西夏文解读研讨班”,故来自全国高校的40余名参加研讨班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也提前参与了会议的研讨,显示青年学者对北方民族语言文字研究的浓厚兴趣,也表明西夏学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独特的魅力。
会议代表合影
会场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