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作者:陈俊鹏 日期:2017-03-27 浏览次数:768

2017年2月6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特大项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百村调研》子课题“一个苗族贫困村的精准扶贫实践——以凤凰县腊尔山镇追高来村为例”课题组与凤凰县腊尔山镇政府干部举行座谈会。会议由凤凰县腊尔山镇镇长麻求生主持,参加座谈会的有腊尔山镇人大主席、镇办公室主任、镇纪委书记,还有陪同课题组到腊尔山镇的凤凰县扶贫办副主任(兼腊尔山镇扶贫工作队主任)、凤凰县扶贫办驻腊尔山镇追高来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以及会中间临时赶来的腊尔山镇追高来村书记、村主任及村委会部分成员,课题组刘小珉、石金群、刘诗遥、王双识、张帅、龙彦亦、陈俊鹏、高晋等全部成员参加了此次座谈会。

会议开始,课题组负责人刘小珉副研究员首先向参会人员就课题的背景、内容、目的和要求进行全面的介绍,并对参加座谈会的各位领导、政府工作人员所提供的帮助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刘小珉讲道:“百村调研的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和展示中国当前处于脱贫攻坚战最前沿的贫困村的贫困状况、脱贫动态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总结当前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经验教训,为服务中央决策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精准脱贫大局,提供经验和政策借鉴。凤凰县是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贫困县,同时也是国家国定贫困县,近年来追高来村在扶贫攻坚战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成为了全县的脱贫解困示范村,深入研究和评估追高来村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此次到追高来村进行调研,主要以考察当地的脱贫攻坚措施、工作亮点、存在问题为主,并完成总项目组下发的有关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任务”。在刘小珉介绍完课题组此行的目的和任务之后,腊尔山镇镇长、镇人大主席和追高来村村书记热情地欢迎课题组来到追高来村进行调研,并表示将会为课题组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和支持,为调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随后,参加座谈会的各位干部就课题组提出的问题纷纷进行回答,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与课题组成员进行讨论。总体来说,会议内容主要包括腊尔山镇及追高来村精准扶贫概况、贫困户精准识别、扶贫工作中的问题、脱贫工作的计划与目标,课题组后续开展调研工作的相关适宜五个大方面。

第一,腊尔山镇及追高来村的精准扶贫概况。腊尔山镇镇长和追高来村干部对腊尔山镇以及追高来村的精准扶贫状况进行概述。腊尔山镇距离凤凰县城37公里,地处偏远高寒山区,有贫困劳动力3198人,外出务工就业的有1945人,大部分分布在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沿海发达城市。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临时性、季节性的特点,在外出务工人员回村之后,他们也会在本村做一些零工赚钱。腊尔山镇在校贫困生有1513人,寄宿在校生有728人,大部分贫困学生正处于小学教育阶段。腊尔山镇的精准扶贫首先体现在扶贫宣传上,在国务院精准扶贫工作的决定意见出台之后,腊尔山镇政府把文件的核心思想以当地特色的“苗歌”为载体进行推广,召开多次会议,分派不同地区的网格长进行走访宣传。在广泛的宣传之后,组建评议小组,对申请成为建档立卡户的老百姓进行评议,经过公示和审议确定贫困人口。其次,在扶贫工作实施方面,腊尔山镇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进行展开,力保建档立卡户在吃穿上不发愁,在住房、医疗和教育方面得到保障。以住房保障为例,政府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对建档立卡户的住房条件进行评估,如若存在安全隐患,则提供一定的危房改造基金对其住房进行维修或重建。此外,在产业扶贫方面,以烟叶种植、猕猴桃种植、蔬菜种植、优质大米、稻田养鱼、养殖生猪和湘西黄牛为主。在社会保障兜底方面,按程序认真审查和核实提出低保申请的农户情况,并根据县里文件精神提高了低保保障水平。最后,腊尔山镇在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时,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修建各村的机耕道、硬化公路,做到村村通,道道通,修建各村的村部、村卫生室、村文化活动中心等。当然,这些精准扶贫措施也基本都覆盖到了追高来村。

第二,政府工作人员从自身做起,牢牢把关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在课题组询问有关精准扶贫工作中的贫困户识别问题时,追高来村干部均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他们一致赞同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扶贫开发的成败之举在于能否精准的帮助贫困对象脱贫”。在扶贫对象的识别中,追高来村每个组都成立了一个“五人评议小组”。每个“五人评议小组”都包括组长、退休乡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等。评议小组依据建档立卡申请农户的实际情况进行评议,按照评定建档立卡户标准的各类指标,评选符合标准的贫困农户并进行公示和最终审核。在此评议过程中,处于经济水平高低两端的农户很好辨别,但相对于两端而言,处于贫困边缘的经济水平相近的农户就显得非常模糊。村干部形象的将这种边界模糊称为“59分和60分的区别”,59分和60分差别非常小,但是60分拥有准入资格而59分不拥有准入资格。然而贫困的评估并不是像得分一样是可以准确量化的,于是便造成了精准扶贫中的识别困难问题。村支书说:“做老百姓的工作还要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在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户”时,村支书家第一个退出贫困户的参评,并且村支书也不让其亲属参与贫困户的参评。村支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村民中起到带头作用,将精准扶贫带来的优惠待遇真真正正的传递给贫困户。此外,对于处于贫困边缘的农户,村委会会尽量向镇政府争取一些其他补助来弥补、平衡他们的利益。村干部在以身作则的同时,团结农户、讲究诚信,在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氛围之下,精准识别工作才得以圆满完成,精准扶贫才得以成功施行。

第三,追高来村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腊尔山镇追高来村在精准扶贫工作进行时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劳动力转移就业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不仅呈现出留守村庄的大多是儿童、妇女和老人,而且出现了较高比例的光棍(大龄未婚男性)。追高来村大部分青壮年选择以外出就业的方式进行劳动力转移,青壮年劳动力常年不在家中。而部分女性青壮年在外出就业的过程中受到城市现代生活的吸引,选择离开农村或与其他地方的人结婚而远离家乡,于是就产生了村中光棍越来越多的状况;经济收入水平低,种植业与养殖业一般仅能满足村民的温饱生活;教育程度低,大部分青年人在初中毕业之后就去江浙等东部地区打工,本地人力资源相对缺乏;“摸着石头过河”,农村政策调整较为频繁,行政效率有所降低。

第四,政府脱贫工作计划与目标。2017年,凤凰县腊尔山镇追高来村计划完成脱贫任务,为此,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在教育保障上的扶持力度,完善各项具体的脱贫工程,确保做到2017年全村脱贫,走好“十三五规划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

第五,课题组开展调研工作的相关事宜。会议最后,课题组向腊尔山镇、追高来村相关干部提出调研支持请求,并请镇、村干部准备精准扶贫相关文字材料,对追高来村村民、建档立卡户进行科学抽样,组织联系相关人员进行深度访谈。镇、村相关干部积极热情的配合课题组进行调研活动,大大的提高了课题组的调研效率以及调研深度。

在会议后的互动环节中,课题组成员与追高来村两委干部开展了广泛的讨论。课题组石金群博士就产业规划发展模式与腊尔山镇长进行讨论,镇长指出,产业规划发展有两种模式:一是合作社加农户;二是公司加农户,公司加农户的发展模式要看公司的订单能不能得到保障,如果能有保障则对产业扶贫有很大的促进意义。通过此次座谈,课题组基本了解了凤凰县腊尔山镇及追高来村的精准扶贫现状,为之后的调研任务和研究方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座谈会现场

 

 

文章来源:刘小珉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