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巴特尔教授在讲座
2017年3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字文献研究室、民族语言实验研究室、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邀请日本昭和女子大学大学院呼和巴特尔教授进行了题目为“历史社会语言学与蒙古语研究”的学术报告。呼和巴特尔教授是日本昭和女子大学大学院教授,社会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社会语言学及蒙古学等。出版专著、合著20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多次参加日本国内国外学术会议,并多次在各国大学及研究机构进行学术讲座。2016年获蒙古国政府“教育先进工作者”勋章。
此次讲座,呼和巴特尔教授通过日本语、朝鲜语、汉语的汉字文化圈及蒙古语近代词汇的形成现象以及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讨论。他指出: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期,东亚各国语言发生了重大变化,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变化,是缘于日本明治维新的冲击。当时的东方各国开始摸索西方式的国民国家,或民族国家体制,从前近代的帝国时期进入近代时期。在明治维新之后,随着西方社会文化体制的导入,日语需要翻译大量的新概念词语。日本所创造的“新汉语”或“近代词汇”,不久以“字形借词”(graphic loan)的方式被借入汉语和朝鲜语,奠定了汉语和朝鲜语现代社会生活词汇的基础。那么,历来使用不同于汉字的另一套文字系统的游牧民族的语言,确切的说,蒙古国独立之前的蒙古语 “近代词汇”是如何产生、发展、变化的呢?
呼和巴特尔教授的此次报告由“近代词语的概念与定义”以及“蒙古语研究领域中的近代词语的定位”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对于汉字文化圈的日本语、汉语、朝鲜语中的近代词语的形成及相互之间的影响进行了概述。第二部分,呼和巴特尔教授主要结合20世纪初内外蒙古的政治社会背景,着重讨论了蒙古语近代词语的定义及形成过程,同时也从语言接触的视角,深入探讨了蒙古语近代词汇所受到的周边影响进行了分析。
综上所述,呼和巴特尔教授的报告对蒙古语近代词语的定义及研究方法,蒙古语近代词语的辨别标准,蒙古语近代词语的主要参考文献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同时提出“历史社会语言学”理论,为蒙古语学界提供了词汇学研究新视角、新方法。
持续两个多小时的讲座由民族文字文献研究室布日古德副研究员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和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社科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东方歌舞团等单位的28位专家学者和硕博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分报告和互动交流两个环节。在互动交流中,斯钦朝克图研究员、呼和研究员、木仕华研究员、黄晓蕾博士、马宗洁博士等与会专家学者踊跃提问,呼和巴特尔教授积极回应,气氛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