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发展论坛2017年第四讲暨民族史论坛2017年第二讲简讯
作者:彭丰文 日期:2017-06-12 浏览次数:672

 

荣新江老师讲座进行中1

 

荣新江老师讲座进行中2

6月6日下午,民族发展论坛2017年第四讲暨民族史论坛2017年第二讲在我所第一学术报告厅举行。讲座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荣新江教授主讲,报告题目是《丝绸之路上的商业民族粟特人:研究历程与问题点》。讲座由尹虎彬副所长主持。所内外民族史专家七十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荣新江教授长期耕耘于中外关系史、隋唐史、西域中亚史、敦煌吐鲁番学、丝绸之路研究等学术领域,出版、发表大量学术专著和论文,主编《唐研究》(1—22卷)等系列重要学术书刊,成就斐然,在国内、国际学术领域享有盛誉。荣新江教授对粟特人的研究尤为精深独到,成果卓著。其治学突出特点是重视学术史梳理,具有国际化学术视野,穷尽一切研究考古、文献资料,对于研究资料做到 “一片纸也不放过”。

粟特是中古时期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商业民族。粟特人研究涉及历史、民族、考古、美术、语言、宗教等多学科领域,是中外交流史、民族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本次讲座中,荣新江教授对百余年来粟特研究的学术史进行了系统回顾与梳理,对近年来的“粟特热”加以评说,在总结粟特研究的积极成果的同时,也指出目前仍然困扰学者们的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并对一些有争议的观点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对于什么是“粟特人”、什么是“粟特文化”等重要问题,荣新江教授认为应当综合考虑姓氏、婚姻、文化、宗教信仰、丧葬习俗等多种因素,而不能仅凭其中一两个因素就作出判断。

尹虎彬副所长高度评价荣新江教授的演讲,认为演讲内容丰富,论证严谨,是一场高质量的学术演讲。演讲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与荣新江教授围绕粟特人与粟特文化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互动,对西域“胡人”与粟特人之间的关系、粟特文化对中国中古时期文化的影响、十六国时期活跃于中原的“羯胡”是否属于粟特人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表示,荣新江教授的精彩演讲令人受益匪浅,开阔了学术视野,启发了研究思路。通过本次活动,大家对中古时期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迁徙与民族融合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是一次成功的学术交流活动。(摄影:易华)

 

 
文章来源:彭丰文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