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描写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年会”上的致辞
作者:尹虎彬 日期:2017-11-12 浏览次数:966

尊敬的与会专家学者:

 我们刚刚经过了党的十九大,我们党和国家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个大时代,我们大家都感到生活节奏又明显加快了,就拿我们民族语言研究领域来说,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召开了好几个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这些会议往往都是地方性的大学来承办的。中国的活力在地方,中国学术的活力在地方院校,中国的学术希望也在这里!在此,感谢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和外国语学院,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描写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年会在这里举办,不仅接地气,也预示该专业委员会的美好未来。桂林是举世闻名的人文生态和旅游胜地,是民族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广西师范大学是实力雄厚的大学,她的特色和实力在学界有广泛的知晓度。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对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以及描写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工作的支持!中国民族语言研究事业正在处于整个国家的大发展时代,我们的事业即将跨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让我们抓住这个历史机遇,为振兴民族语言研究事业贡献力量!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召开了换届会议。学会新的常务理事会组建《中国民族语言学报》编委会,即将出版《中国民族语言学报》。批准设立了首批四个专业委员会已经发挥了学术引导作用。这次描写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得到了学界前辈的支持,吸引了许多学界新锐,标志了该领域新的学术伸张点已经形成。我们在今年11月底即将召开“第50届国际汉藏语言暨语言学会议”,12月初还要举办应用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的年会。中国民族语言学明年的工作正在计划之中。这就是活力所在。把我们的工作搞得轰轰烈烈,把我们从事民族语言学研究的人搞得越来越多,把我们的名气搞得越来越大,我们事业才能发扬光大!

十九大报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强音,是我们立足中国这片土地上实现伟大事业的根本遵循。我们要像报告中指出的那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的民族语言研究者不能辜负这个时代,因为我们占据了人类历史“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我们要以全面综合的思维,谋划民族语言研究的全局,要有信心把一个语言研究的大国和变成为语言研究的强国!胜利者的征程必然经历超常的考验和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的学科优势地位,是两三代民族语言研究工作者,经过数十年才建立起来的,巩固民族语言研究的优势学科地位,是十分迫切的任务。

本次会议讨论描写语言学领域的诸多问题,涵盖的对象范围包括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汉语方言,以及广西本地的土语。语言调查和描写是语言学理论建设的先决条件和基础。19世纪到20世纪语言学分为历史的方法和非历史的方法,前者旨在印欧语系的历史重构,后者关注语言现状的比较研究。为研究语言的经验的现实,田野工作需要这种共时性的分析,目的在于描述语言的实际系统。当研究进入传统深层的组织原则时,即文化的持续性的现实时,历时的分析是很需要的。语言学重建的方法可以解释现存传统中的语言的诸多方面,不然,这些方面是不清楚的。历时和共时的分析,二者可以互相补充。

随着许多发展中国家进入快速现代化,学术界也普遍感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口头传统和语言不同程度地处于濒危境地,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大规模的濒危语言抢救工作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出于这种共识,许多机构开始着手搜集和保存这些口头传统。与此同时,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信息化建设正在向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逐步渗透,形成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崭新局面。近20年来,世界范围内的语言研究与数字技术相结合,成为最具创新潜力的新兴领域之一。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传统深厚;同时,又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各有其特有的民族文化。所以,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有着丰富和多元的特点。少数民族语言的抢救性研究是当务之急。随着社会现代化、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很多少数民族语言面临濒危境地。多年的经验和教训都告诉我们,对那些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抢救性的研究和保护仍然十分重要。我们相信通过本次交流平台及其深度的学术研讨,研究者将从中汲取有益的实践经验、工作范式和学术理念,更好地将国际前沿案例与中国本土的学术实践贯通起来,加快数字化、数据化和网络化的建设步伐,为促进现代科技手段与语言纪录和描写研究的结合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预祝本次会议获得圆满成功!

 

 

 

文章来源:尹虎彬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