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7日下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字文献研究室创新工程《新媒体与民族传统文字发展调查研究》课题组举办“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论坛第四十六讲”,邀请前来中央民族大学进行学术访问的蒙古国著名语言学家CH·乌尼日巴音教授,作题目为“蒙古语言学理论体系、创新及面临挑战”的学术报告。
报告会由斯钦朝克图研究员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学者、青年学子听取了报告。
CH·乌尼日巴音教授是蒙古国国立教育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国际蒙古学学会理事,蒙古国功勋教授。曾在匈牙利科学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在蒙古国科学院攻读科学博士学位。所属学科:语言学,蒙古学;主要研究方向及本硕博培养方向:现代蒙古语、蒙古语和蒙古文化、心理语言学、语言研究方法、阿尔泰语言学。研究成果有《俄蒙术语词典》(1973)、《现代蒙古语动词的式,祈使式》(1973)、《蒙古语构词法》(1973)、《蒙古语言文学参考书》(1994)、《现代蒙古语词法》(1994)、《蒙古语文》第六部(1999)、《现代蒙古语动词》(2000)、《匈牙利历史文献中关于蒙古历史﹑语言﹑文化的记载》(2006)、《语言学词典》(2015)等专著,另外编写、主编的教科书、参考书共18本,出版合著14本,发表《蒙古语和匈牙利语相近词汇比较》《蒙古秘史匈牙利文版的结语问题》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st Asia Research”等学术论文40余篇,学术会议演讲30余次。
在本次报告,CH·乌尼日巴音教授系统回顾13世纪以来蒙古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介绍重要学者及其理论成果,重点分析蒙古国语言学界进入21世纪以来引进西方新理论、新方法的主要尝试和所取得成就,指出当前语言学研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据介绍,蒙古国语言学家在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并且把语言学研究成果成功引入蒙古语文普通教育当中。在语音、形式、内容、语义、文化的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关系中进行语言学研究已经是蒙古国语言学的一个主流方向,改变了结构语言学中按语音→词汇→形态→句子的顺序的传统分析方法,采用篇章学理论,进行篇章→句子→形态→词汇→语音,注重情态动词,民族思维、民族文化、语境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