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公共服务与治理机制”论坛圆满举行
作者:杨春宇 日期:2018-07-17 浏览次数:1082

“社会转型:公共服务与治理机制”论坛会场,杨春宇摄

2018年5月19日至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社会研究室主办的“社会转型:公共服务与治理机制”论坛在该所圆满举行。副所长尹虎彬、云南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刘荣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人类学专业主任高丙中到会发表了致辞。

在主旨发言环节,三位报告人分别从社会、政治和市场出发,探讨了公共服务的不同侧面。高丙中教授的“治理的再组织问题:社区公共文化的例证”指出,中国社会的转型本质上是一个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而既然说治理,就不能忽略合作各方的意愿和需求,他以范庄龙牌会和妙峰山庙会的案例展现出了成功合作的宝贵经验。刘荣的发言“地方政治和谐治理的县域实践:以西部某自治县为例”介绍了以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目标的云南省某县在实现善治过程中,党委、政府、政协、人大、公检法等部门通力协作的成功案例。民族社会室主任张继焦研究员的“蜂窝式社会:观察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另一个新概念”则展现出了流动务工人员的组织结构、社会关系和制度环境,他用“蜂窝式社会”来概括他们的组织特点。

两天的论坛共分为基层治理、公共文化服务、民族地区治理、边疆地区治理、治理机制、经济与扶贫等六个环节,从各个方面讨论了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公共服务与人民美好生活和长治久安之间的密切关系,探讨了各种治理手段的经验与教训。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等各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们从各自的角度畅所欲言,阐发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中国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论坛充分考虑到了不同类型社区中的治理机制。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的吴秋林教授在题为“文化基因与社区营造”区分了七种不同类型的社区,探讨了它们在保存传统文化基因中的不同作用。更多的发言者展示了在牧区、海疆、山地和城市等多种背景下的治理经验,并在讨论环节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论坛也充分考虑到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重要性。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康敏副教授介绍了美国图书馆的运作经验,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的马强副研究员展示了俄罗斯公共图书馆在培育公民参与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张金岭则介绍了法国MJC 为提供公共服务做出的各种贡献。

论坛除了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探讨和细致的定性研究案例,也有定量的分析和研究,都来自中国社科院民族所与人类学所的三位研究人员。薛品在题为“新世纪民族地区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的发言中运用民族地区社会大调查的数据展示了民众的生活满意度,并尝试分析了各种影响因素。刘小珉的发言“民族地区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研究:基于2015年民族地区大调查数据的分析”也对相关指标作出了测度。杨春宇的发言“民族地区社会组织:概念与数字”则将概念辨析与数据整理结合起来,指出了“社会组织”概念与民族地区实际情况之间的张力,并对民族地区的社会组织数量做了一个粗略统计。

张继焦研究员为论坛做了总结陈词,宣布会议圆满结束。

“社会转型:公共服务与治理机制”论坛参会人员合影,宋丹摄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