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论坛第二十四讲在我所举行
作者:燕海雄 日期:2013-11-27 浏览次数:2064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系李大勤教授做报告(摄影:马爽)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系李大勤教授做报告

 

报告进行中(摄影:马爽)

论坛进行中

 

2013年11月26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论坛第二十四讲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江荻研究员主持,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系李大勤教授,应邀在论坛上作《“语言共性迷思”之迷思—— 从埃文斯、莱文森(2009)一文挑起的“语言共性”论战说起》专题学术报告。参加本次学术论坛的专家学者主要来自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江苏师范大学以及我所等单位,此外,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和我所的研究生们也参与了本次论坛。

本次学术论坛从《语言共性的迷思:语言多样性及其对认知科学的重要性》(Evans & Levinson,2009)一文挑起的与“语言共性”相关的大论战说起,细读该文并进而了解这场论战的实质对我们进一步展开中国境内语言研究有重要的启发价值。李大勤教授指出,该文的核心内容是以语言的无限多样性来否定语言共性研究的合理性,进而倡导以语言变化尤其是语言变异的多样性作为认知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或任务;其质疑的对象不单是在国际语言学界占主导地位的生成语法理论,也包括当代语序类型学、认知语言学,乃至基于结构主义而建立起来的普通语言学的某些观点。整体上感觉,这篇文章就是以个案性的反例或局部的例外为主要的论据来展开对现有的一些与语言共性研究相关的概念、观点甚至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乃至研究对象的批评。以语言共性研究为旨趣的当代理论学说为我们深刻把握人类语言的本质提供了有效的窗口,尤其是生成语法学家对“形式共性”的研究为我们动态地观察自然语言句子的生成机制乃至有效地探索人类智慧的源泉提供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途径。中国境内有着极为丰富的语言资源,但能否深度地开掘这些资源,这取决于我们具有怎样的理论高度或境界。对我国学者来说,尤其是对民族语言学界来说,语言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能都要以语言描写尤其是语言事实的发现为为主要任务。我们有必要在担负繁重的语言描写任务的同时尝试性地关注一下对语言事实的深度研究,尤其是展开一点基于共性理论的解释性研究工作。

 

(摄影:马爽)

 

文章来源:燕海雄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