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克成先生在演讲
讲座现场
北方民族语言文化研究讲座2014年第一讲暨中国民族语言研究论坛第二十七讲于2014年2月18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第一学术报告厅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曹道巴特尔研究员主持,北京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姚克成先生作题目为《关于蒙汉翻译中的语言文化探索——以G·阿吉木的《天狗》翻译为例》的学术报告。
报告人姚克成先生是北京大学具有丰富教学、科研、翻译经验的蒙古语言文学教师,同时也是熟悉蒙古语言文化的外交官,在30来年的教学、科研、外事工作中,积累了丰厚的国内外蒙古人语言文化知识,一直为促进中蒙两国文化交流努力工作。
在报告中,姚克成先生结合自己学用蒙古语和蒙汉翻译实践,以实例解释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蒙古国学者G·阿吉木的《天狗》是一部释读蒙古族狼文化的纪实性著作,里面有很多有关狼的品行、蒙古人对狼的认识、忌讳等丰富的内容。姚克成先生根据自己的蒙古语知识,经过相关文献搜集和同作者本人的多次书信往来以及直接见面,经过同多位学者的交流才完成了《天狗》一书的翻译工作,并以《蓝色蒙古的苍狼》的书名于2012年7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由17篇文章组成。关于翻译所遇到的艰辛姚克成先生指出,作为草原游牧民族蒙古人对狼的认识不同于中原定居汉人,蒙古人谚语、格言中有很多与狼先关的内容,在很多情况下从汉语里根本找不到恰当的对应。所以如何翻译这些内容成为一个文化内涵很强的难题。
姚克成先生在报告中指出,“从蒙古人文化中读到了狼所具备的聪明、顽强、团结、忠诚、执着……有不少值得人类学习的优点,人类应该学狼之长,补己之短。”狼是人类的好伙伴,应该保持地球物种的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蒙古高原的生态平衡,才能有利于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蒙古民族游牧文化的传承。只有爱护和保护自然,实行退耕还林和退耕环牧,制定和执行正确的牧业政策,才能给牧民和狼都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才能实现人和狼的和平共处。
姚克成先生的报告告诉我们,释读一种文化,绝不能从他者单方面的视角审视这一文化,译者不能轻易地翻译过来任何一个充满文化内涵的学术著作,作为一个学者、作为一个文化著作的翻译者,必须要具备对这种语言,尤其是对这一民族文化的深刻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了解一个民族,懂得了他的语言,读懂了他的文化,才能够做到真正认识这个民族。
姚克成先生的报告迎来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国际人民广播电台、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的30多位专家学者、媒体人、文化工作者。其中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成崇德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陈山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金刚教授、呼格吉夫教授以及高莲花博士;国际人民广播电台蒙古语部主任格日勒图、记者萨仁图雅;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乌尼尔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北方民族语言研究室斯钦朝克图、曹道巴特尔、木再帕尔、黄晓蕾、千玉花,实验语音学与计算语言学研究室呼和、哈斯其木格、乌日格希勒图,南方民族语言研究室周毛草,古文字研究室江桥、木仕华、胡鸿雁,民族理论研究室杜世伟,世界民族研究室包胜利,科研处孙懿,图书馆乌云格日勒,网络中心韦韧、马爽,….等等。
本次讲座气氛热烈,互动性强。先后由包胜利副研究员、呼格吉夫教授、斯钦朝克图研究员、成崇德教授以及乌云格日勒副馆长等踊跃发言,紧紧围绕讲座主题,就蒙汉语言文化交流、文化词语对译、蒙汉民族团结、保护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化等相关问题与报告人姚克成先生进行了坦诚不公的讨论,交换了意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网络中心进行了全程摄录,留下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