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举办的2014年度研究员·博士报告日于9月26日在我所召开。会议由江荻研究员主持,我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方勇教授致开幕词,我所所长王延中研究员出席了本次会议。参加本次学术活动的专家学者主要来自我所语言学科片、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以及上海师范大学等单位。本次学术活动集中报告了我所语言研究的最新成果,进一步推动了我所语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自2012年成功举办报告日活动以来,我所语言学科全体同仁踊跃参与,积极提交成果。为使活动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经向分管所领导汇报,语言学科各研究室、编辑部已于近日共同成立了报告日筹委会。2014年度的报告日活动,根据交流尚未发表的新材料、新方法、新观点的活动宗旨以及各位报名人的时间安排,筹委会从前期征集到的论文中甄选出6篇作为本次活动的报告论文,其中研究员报告3篇,博士报告3篇,并指定了评议人,具体情况如下:
类别 |
报告人 |
报告题目 |
评议人 |
研究员 报告 |
江 荻 |
汉语词汇长度的变化与中国人名结构的演进 |
徐世璇 |
陈国庆 |
孟高棉语音节结构讨论 |
徐世璇 |
|
李云兵 |
越城岭南麓苗瑶族群汉语方言使用的现状与语言活力 |
王 锋 |
|
博 士 报告 |
黄晓蕾 |
黎锦熙的语言政策思想——以《国语新文字论》为例 |
王 锋 |
杨将领 |
独龙语的施事和工具格标志 |
徐世璇 |
|
王海波 |
维吾尔语话题和焦点标记的个例分析及韵律表现 |
江 荻 |
附录:
报告人:江 荻
主持人:徐世璇 研究员
题 目:汉语词汇长度的变化与中国人名结构的演进
摘 要:中国历代君王名(私名)隐藏着多种秘密,这些秘密不仅涉及人名变化,也涉及人名背后的汉语词汇长度变化和文化制约。词是取名的基础,词的结构类型决定了人名材料的类型。从甲骨文看,汉语好像自始以来就是单音节词,从西周至宋代,历代君王名基本都是单音节词。多重证据表明,历代君王名经历了双音节、一个半音节、单音节、双音节复合词等四种发展类型。基本过程是:早期西周王室先祖绝大多数私名用了两个或更多汉字记录;先秦严格礼制时期之前,多国(晋、吴、秦等)也有较多君主采用多字私名;此后历代君王私名受到避讳制度影响,维系了单字名的长时期发展;魏晋南北朝之后,部分非世袭王统君主出现大量复合词型双名现象,增加了一种新型私名类型。总起来看,历代君王私名长度和类型的发展是符合汉语词汇发展的总体规律的,也证明汉语是从多音节词(华夏语)演化而来,早期中国语言不是孤立语。
报告人:陈国庆
主持人:徐世璇 研究员
题 目:孟高棉语音节结构讨论
摘 要:音节在东亚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中一直处于核心的地位。孟高棉语的音节结构形式上存有相当程度的差异性,这是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语言研究条件,因此,讨论孟高棉语的音节结构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将主要讨论如下内容:1.孟高棉语“次要音节+主要音节”结构模式的由来与界定。2.孟高棉语中音节结构差异所对应的语音演变规律。3.次要音节与复辅音的界定及语言事实的分析。4.孟高棉语音节结构研究的学术价值及展望。
报告人:李云兵
主持人:王 锋 博士
题 目:越城岭南麓苗瑶族群汉语方言使用的现状与语言活力
摘 要:越城岭南麓的主体民族为苗瑶族群。苗族使用三组汉语方言,称为“苗话”。瑶族使用除苗瑶语外的四组汉语方言和汉语瓦乡话,称为“优念话”和“沅陵话”。苗瑶族群使用的汉语方言是特殊方言孤岛,其语言使用现状和语言活力尚无调查研究,值得关注。本文通过具有社会语言学意义的实证调查、计量统计分析和量化评估,探讨苗瑶族群汉语方言的使用现状,指出苗瑶族群汉语方言的活力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最后指出,在对待类似越城岭南麓苗瑶族群汉语方言这样的孤岛方言,不仅要从语言功能上去评判其语言活力,还要从语言自身去观察其特征的保持或萎缩是否有可能造成语言的转用。语言环境对语言演变的推动要强于语言心理。这是应该注意的问题。
报告人:黄晓蕾
主持人:王 锋 博士
题 目:黎锦熙的语言政策思想——以《国语新文字论》为例
摘 要:本文以《国语新文字》一书为例,系统阐述黎锦熙的国语运动思想和语言政策理论,将黎锦熙提出的“国语广狭五义”“国语新文字”等观点逐一剖析,并深入探讨该观点对于中国当代语言政策乃至世界语言政策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报告人:杨将领
主持人:徐世璇 研究员
题 目:独龙语的施事和工具格标志
摘 要:形态比较发达的藏缅语族语言,一般都有比较完整的格标记系统。但是,不同的语言或方言土语之间,各种格标记的形式、用法都有所差异,很难理清是同源的还是异源的。本文只讨论独龙语的施事格和工具格标记的关系,并通过与一些亲属语言的比较,从施格和工格与其它格标记关系的角度着眼,结合独龙语的内部拟测方法,试图对独龙语的施格和工格标记的演变,发展规律作一探讨。
报告人:王海波
主持人:木再帕尔 博士
题 目:维吾尔语话题和焦点标记的个例分析及韵律表现
摘 要:维吾尔语作为一种典型的黏着语,有40来个语气成分。其中“-chu,-ghu/-gu,-la”解释为:①“-chu”与汉语的“呢”相似,是追问语气词②“-ghu/-qu”是惊异语气词③“-la”是表限制语气词(力提甫•托乎提2013)。之前的研究者们甚少从用作话题标记和焦点标记的角度进行研究,本研究借鉴汉语对“呢,嘛,吧,啊”的分析研究,探讨维吾尔语的“-chu,-ghu/-qu”作为话题标记的信息结构功能;从语序移位、焦点重音与语法焦点关系出发,分析“-la”作为焦点标记的信息结构功能及可能的韵律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