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上午,由民族历史研究室主办的“民族史论坛”2017年第一讲在我所第一学术报告厅举行。讲座由我所民族史专家邸永君研究员主讲,报告题目是《廿年治学之心得与缺憾》。所内外民族史专家五十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方勇书记、王延中所长、尹虎彬副所长、学部委员史金波先生出席讲座活动,方勇书记发表讲话。讲座由民族历史室副主任彭丰文主持。
邸永君研究员是当代清史、满族史知名专家,散文作家。现已出版《清代翰林院制度》《清代满蒙翰林群体研究》《百年沧桑话翰林——晚清翰林及其后裔》《蚕食与鲸吞》等四部学术专著、《中国少数民族风情游满族卷》《品物记》《民族学名家十人谈》《永君说生肖》等四部学术普及读物、《愿将心事付瑶琴》《小楼昨夜又东风》等两部散文结集;在《历史研究》《清史研究》《民族研究》《燕京学报》《中国文化》等学刊及《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与各类文章计300余篇。其中《清代翰林院制度》获“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清代满蒙翰林群体研究》获“黑龙江省优秀图书奖”。
邸永君研究员知识广博,治学严谨,在清史、满族史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就,近些年来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诠释、普及工作,发表、出版了大量雅俗共赏的学术散文和书籍,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本次讲座是邸永君研究员荣休前的最后一次学术总结、倾情演讲。在演讲中,邸永君研究员深情回顾了在民族所工作二十年的历程,畅谈治学心得体会和人生感悟,总结了以下四条治学经验。第一,要有踏实、刻苦的治学态度。治学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下苦功夫。尤其是历史研究工作者,必须对基本古籍资料做到耳熟能详,对重要经典篇章还要达到背诵的程度。第二,要有淡泊名利、不计得失、一心向学的人生态度。选择了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就要做好此生与荣华富贵无缘的心理准备。对此,邸永君研究员以周有光先生和恩师袁良义先生、王锺翰先生等老一辈学者的事迹为例加以重点说明。第三,写文章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出版、发表的文字应千锤百炼,精雕细琢,追求精致。第四,在培养、提高学术能力的同时,学者还应重视自身情商的培养,具备与人良好沟通的能力。情商与智商良好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在学术上取得更大成就。邸永君研究员的治学经验之谈,为广大学者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借鉴,特别是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治学建议和指导。
演讲结束后,方勇书记发表讲话,充分肯定邸永君研究员取得的学术成就,感谢他多年来为民族所作出的贡献,希望他荣休以后,能继续关心支持所里的工作,并勉励我所在职人员继续努力,为加强所风建设和民族所再创辉煌作出贡献。
本次讲座向与会专家学者赠送由邸永君研究员钤印的四种学术著作,分别为《清代翰林院制度》、《清代满蒙翰林群体研究》、《百年沧桑话翰林——晚清翰林及其后裔》、《宋成有先生七十华诞贺寿文集》。通过本次活动,大家对学术前辈的治学之道有了更多了解认识,对民族史研究工作的过去与未来有了更多思考,促进了学术传承和学术交流。
邸永君研究员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