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进行中
2017年4月18日下午,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在第一学术报告厅举办2017年民族发展论坛第二讲。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前所长、学部委员、国际学部主任张蕴岭研究员作题为大视野下的“一带一路”的学术讲座,本期论坛由王延中所长主持。
张蕴岭研究员讲述了“一带一路”的含义、“互联互通”、承续性、新理念、国际认同、未来、挑战及百年大计几个方面的问题。
关于“一带一路”的含义,他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共同构成陆海一体的对外战略。地缘定位上,只有中国可以提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不是“西向战略”,而是地缘重构。建设重点方向,一是构建跨国性网络(基础设施);二是参与各国内的发展项目。
关于“互联互通”,他认为古丝绸之路(陆地、海上)是连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通道。近代,中国与外部的传统连接线阻断。改革开放后,中国与外部的关系主要通过海上,陆地不太通达,有必要推动互联互通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交通,旨在综合关系发展。
关于“一带一路”的承续性,他认为并非突然之举。中国与周边国家早已建立了许多合作机制:中国-东盟自贸区;上合组织;南盟观察员;中日韩峰会……自1990年起,中国就推动新欧亚大陆桥的建设,东起连云港西至鹿特丹,到90年代中期已开通;1996年马哈蒂尔首相提出建设泛亚铁路,连接马新泰与昆明的铁路;1992年提出建设欧亚光缆(上海-法兰克福),1998年完成。1994年中国向中亚四国提议“共建现代丝绸之路”;1999年中、俄、中亚四国宣布复兴古老丝绸之路;2000年召开新欧亚大陆桥发展合作会议;2005年召开欧亚经济论坛,2011年宣布设立中国-东盟30亿元海上合作资金。
关于“一带一路”的新理念,他认为“一带一路”是以新理念拓展发展空间,以周边为重点,实现陆海地缘互联互通,构建开放的大地缘经贸网络和链接的合作发展区,提升与拓展西部大开发战略,通过打开外部链接,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纠正东西发展的不平衡,寻求中国的竞争优势,为企业走出去,推动设备、工程技术出口和投资提供环境。
“一带一路”是以新方式推动发展合作,以改善发展环境为切入点,实行共商、共建、共享方式,开放、包容 。规划是推进的重点方向,建设分为两类:一是支持和参与相关国家内部规划的国内项目建设;二是规划与建设跨国的路网建设和区域性产业链。
“一带一路”是以行动验证做新型大国, 是中国的对外战略,不靠扩张、强占,共商、共建和利益共享,构建新的海洋秩序,倡导海上航行自由、安全与合作,与沿海发展,有别于追求海洋霸权的大国战略。
关于“一带一路”的国际认同,他认为“一带一路”的方向涵盖60多个国家,人口40多亿,目前经济总量20多万亿美元,未来85%增长来自这个地区,重画世界地图
关于“一带一路”的未来,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地缘优势重建。陆地成为最便捷交通:目前,一船货物从上海运到阿姆斯特丹需要一个月,设想高铁网建立,从上海到阿姆斯特丹只需要最多两天……陆地重新成为地缘优势,中国拥有陆海地缘优势,则中国在这些地区的参与和影响逐步扩大和提升。
关于“一带一路”的挑战,他认为是战略信任、实现对接、风险控制与安全环境。
关于“一带一路”的百年大计,他认为“百年大计”,倡议是愿景,行动靠创造。知难而进,“志同道合者”先行。“一带一路”不是政府一家的事,而是政府、企业共同参与(PPP),扩大与现有国际合作机构的协作。它是民心工程,人民受益,提高社会参与和支持是保证。长线与综合安排可减少风险,且需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构建新型、多层安全合作机制。一带一路需要大视野,需要长期坚持。
最后张蕴岭研究员还与我所科研人员进行了互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