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9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学系举行了《民族研究前沿》系列讲座第二讲。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尹虎彬研究员做了题为《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的学术报告,参加讲座的有民族学系在校博士、硕士、在站博士后、研修人员、部分导师共约60余人。
尹虎彬研究员围绕民俗学学科介绍、基本理论与方法、学科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讲授,从历史纵轴和空间横轴两条脉络入手,通过三大部分内容和几十个小问题的讲解,全面梳理了民俗学核心问题,展示了民俗学学科全貌,并重点提出要把握学科发展的新趋势。
首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民俗学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和理论沿革,通过与民族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联系比较,强调了其交叉学科的学术属性和传承有序的学科特点。
其次,详细梳理了包括什么是民俗、民俗的负担者、民俗作为遗留物、体裁样式、传承与传播、作为文化现象的民俗等在内的民俗学九大基本问题。框定了民俗学的研究边界,并深入显出地点明了其创作产生、功能、运作机制和流布特点等关键问题,同时简单介绍了自18世纪以来的学科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有意愿在本学科进行深入学习的学者实行了积极有益的引导。
然后,重点讲解了民俗学最近的趋势。他强调,在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时代背景下,民俗出现了综合性研究的新趋势, “一国民俗学”逐渐走上了国际化发展的道路。同时,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民俗利用和数字民俗学档案建设,为民俗学学科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最后,基于民俗研究的科学性和民俗学本身的实践性,呼吁学者从中国本土出发,从社会实践出发,进行扎实的田野调查。
通过本次学术讲座,与会者深入、全面地了解了民俗学学科全貌,尹虎彬研究员就当代学科领域发展的前沿问题的做了精彩阐释,拓宽了学术视野,并结合自身研究方向产生了更多更深入的思考,促进了学术传承和学术交流,赢得师生的共鸣。
尹虎彬研究员在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