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系《民族研究前沿》系列讲座报道(之三)
作者:张燕 日期:2017-11-13 浏览次数:1010

2017年11月2日上午,民族学系举办了《民族研究前沿》系列讲座第三讲。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何星亮研究员作了题为《当前我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的若干问题》的学术报告,参加讲座的有民族学系研究人员、在站博士后和在校博士、硕士以及所外部分人员约50多人。

本次讲座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一是关于“学术前沿”问题;二是关于理论和方法创新问题;三是关于加强理论分析问题;四是关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问题。

何星亮研究员通过对比西方国家和我国民族学与人类学的“学术前沿”,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民族性的不同以及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的不同等三个层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学术前沿”的确定,取决于是否能够满足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需要。

何星亮研究员按照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和改革开放以来这三个时间节点,重点梳理了我国民族学与人类学在理论和方法上所取得的成绩,进而阐述了21世纪民族学和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创新的重要性,明确指出理论和方法创新是建立中国特色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关键。

何星亮研究员以“十九大”报告的解读为例,从科学理论具有的统合、解释、预测和指导等功能切入,诠释了科学理论在分析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宗教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以及政治问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结合自身研究实际,介绍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三种关系,分别为理论-应用型、应用-理论型和二者相辅相成型。同时建议在学习和研究实践中要量力而行,正确处理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次学术讲座,参会人员对我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的一系列学术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对今后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拓宽了思路,实现了营造学术氛围、开阔研究视野的目的,师生们受益匪浅到达了预期效果。

图片提供:孙懿

民族学系

2017年11月10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