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论坛第五十次讲座通知
作者:杨春宇 日期:2014-03-06 浏览次数:1375

时间: 三月十一日 (星期二)下午13:30

主讲人:孟慧英

题目:西方世界关于萨满教认识的变迁

地点: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三层会议室 中关村南大街27号 中央民族大学6号楼

联系人:

刘正爱 电话:13717760989    

杨春宇 电话:13693288072

email: liuza@cass.org.cn

email:yangchunyu2468@yahoo.com.cn
 

讲座提要:

《西方世界关于萨满教认识的变迁》

西方人很早就发现了萨满教并零散地记录了它的现象。但比较集中的记载大约发生在500年前,大量的有关萨满教记载是西方殖民主义时代的伴生物。从那时开始萨满教就处于这个文化之外的人们的猜测、理解和研究之中。总结萨满教被“他者”不断展示的历史,特别是300年来萨满教研究的历史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不论是萨满教展示还是萨满教研究,它都被关注它的人放到他们自己的历史生活环境和社会政治、思想取向当中进行理解,他们说明的萨满教并非萨满教自身,而是他们理解的萨满教。因此,我们只有在广阔的世界历史、社会、思想潮流的背景下,特别是在西方社会历史环境中的科学、宗教学、人类学等学科发展的背景下,才能深入地理解关于萨满教的各种解释。我们依据西方人萨满教研究的历史进展脉络,粗略地说明其中的几个阶段性特点或表现。总体看来,西方萨满教研究大体经历了魔鬼化、骗子化、精神病理学化、普遍化、理想化、多样化等几个发展阶段。其实在萨满教研究的任何阶段都充满着丰富的理解和解释,研究者不仅在立场、价值观上展现不同,也在研究取向和研究方法上各异。所以所谓的阶段性特点是相对的,或说是抽象的,我们只是借助这样的梳理达到理解萨满教研究发展的一个便捷的进路。

 

演讲人简介:

孟慧英,女,生于1953年。辽宁大学文学专业学士;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学专业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5-1999,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北方民族文学研究室主任(1993-1999)。1999-2014,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来学研究所研究员。

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1991-1992),美国印第安那大学访问学者(1992-1993),韩国汉阳大学访问学者(2002)、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访问学者(2006)、匈牙利国家科学院访问学者(2008)等。

目前为止出版学术著作(包括与人合作)15部,主要的学术著作有:《中国原始信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西方民俗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彝族毕摩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年;《尘封的偶像—萨满教观念研究》,北京出版社2000年;《萨满文化英雄—伊玛堪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1998年;《满族萨满文本研究》,台湾五南图书公司1997年(与宋和平合作);《满族萨满教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与富育光合作)等。另有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后以集体合作名义出版的调查报告《达斡尔族斡米南仪式的观察与思考》民族出版社2009;《满族石姓龙年办谱与祭祀活动考察》,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等。目前正在陆续出版中的是由孟慧英主编的与社科文献出版社合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作出版项目第一批:国外萨满文化研究与国内萨满文化考察系列丛书(九部);国外重要学者萨满教研究译著(五部)。

 


 

文章来源:杨春宇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