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献研究室学术报告通知
作者:古文献研究室 日期:2014-08-18 浏览次数:1950

1,报告人:村冈伦(Muraoka,Hitoshi)

主持人:聂鸿音

翻  译:乌兰

时  间:2014-8-19下午14:00-15:20

地  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第一会议室

报告题目:额尔德尼召碑文所见元代之哈剌和林

主要内容:

从1996年开始,日本蒙古高原历史研究领域的相关学者,与蒙古国学者一道,着手对蒙古国现存的6世纪突厥时代到17世纪的碑文和岩壁铭文等加以调查。作为日蒙合作项目的成员之一,报告人长期致力于蒙古国现存蒙元时期碑文的研究。

首先,本次报告拟介绍哈拉和林(遗址)之藏传佛教寺院额尔德尼召所存蒙古帝国时期的碑文,大多数石碑立于14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根据这些碑文,可以获知当时哈拉和林建有大量的宗教设施,居住着众多的人口。此前学界认为第二代大汗窝阔台至第四代大汗蒙哥时期曾经繁荣一时的哈拉和林,由于第五代大汗忽必烈统一中国建立元朝后迁都北京,哈拉和林的地位随之下降,人口也不断减少而导致最终废弃,此项研究修正了这一观点。

其次,报告拟讨论《和林兵马刘公去思碑》。刘公即曾在和林兵马司任职的汉人官员刘天锡,该碑立于1331年其三年任满返回汉地后,以示怀念。据《元史》,“和林兵马司”设立于大德七年(1303),是为了维持哈拉和林的治安而设立的。此碑还记载了“和林兵马司”的其他职权,即:(1)简单诉讼之仲裁与裁判权,(2)物资之调配送达,(3)社稷、祠庙之运作及管理等,(4)乞雨活动。通过《和林兵马刘公去思碑》,我们知道“和林兵马司”是先以维持哈拉和林治安的目的而设置,后来具有了与汉地錄事司同样的职权。除兵马司外,元朝政府还于大德十一年(1307)在蒙古高原设立了岭北行省、哈林路。这是与汉地保持一致,向蒙古高原引入了行中书省、路总管府、錄事司这一三重结构的地方行政制度。

14世纪初,成吉思汗后裔所领游牧军团布满蒙古高原,一时间拥有了强大的势力。元廷为了削弱游牧诸王的力量,像统治汉地一样直接管辖蒙古高原,试图在行政制度上实现汉地和蒙古的一体化。自元朝建立以来,蒙古高原首次具备了与汉地化一的行政制度。

报告人简介:

村冈伦,龍谷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東洋史学博士,现任龙谷大学文学部教授。日本元史和蒙古史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近十年主要论著有:

1,モンゴル西部におけるチンギス?カンの軍事拠点―2001年チンカイ屯田調査報告をかねて―,『龍谷紀要』119、120合併号,2003年。

2,元代永寧王の系譜とその投下領,『東洋史苑』66 ,2006年。

3,モンゴル帝国の真実―現地調査と最新の史料研究から―,『北方世界の交流と変容』,山川出版社,2006年。

4,チンカイ城と長春真人アルタイ越えの道―2004年現地調査報告をかねて―,『龍谷史壇』126,2007年。

5,洛陽出土「賽因赤荅忽墓誌」より,『科研報告書』,奈良大学,2007年。

6,山西省夏県廟前鎮楊県「忽失歹碑」について,『13,14世紀東アジア史料通信』12,2010年。

7,モンゴル高原から中央アジアへの道―13世紀のチンカイ城を通るルートをめぐって―,『北東アジアの歴史と文化』北海道大学出版会,2010年。

8,石刻史料から見た探馬赤軍の歴史,『13,14世紀東アジア史料通信』15,2011年。

9,モンゴル国現存モンゴル帝国?元朝碑文の研究(共著),大阪国際大学,2013年。

 

2,报告人:承志

主持人:聂鸿音

时  间:2014-8-19下午15:30-17:00

地  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第一会议室

报告题目:满文档案与尼布楚条约定界碑

——以满文地图为中心——

主要内容:

康熙28年(1689),大清国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29年(1690),镇守黑龙江等处将军萨布素和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巴海兵分九路视察黑龙江上下游地区。其后,每年定期派兵巡察黑龙江以北各地边界,此后巡察边界逐渐成为一种制度。这些巡察活动留下了大量的满文档案与舆图资料,这些资料至今鲜为人知,也很少为中外史学界所重视。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在汉文史料和满、汉文地图以及俄文地图上,相继出现记载界碑的问题。此界碑作为大清国和俄罗斯两国之间的国界标志,至今仍为学界议论不休。我们从康熙年间的满文档案记载来看,康熙29年(1690)三月,黑龙江将军接到工部寄来的碑文形制大小及刻写文种等具体指示后,开始着手探寻石材,其结果是寻遍黑龙江各地最终都未能找到适合碑刻的石材,这充分说明当时未能立碑的事实。

本报告利用最新发现的满文舆图与俄文西伯利亚古地图来探讨大清国绘制舆图的目的。通过新发现的资料,揭示界碑所蕴含的政治意义,指出误解历史所引发的历史事实。在中俄两大帝国的历史上,所谓的界碑图究竟意味着什么?满文档案和舆图等多语种资料给予我们重要启示--解读满文档案与舆图资料,并结合多语种各类资料研究历史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报告人简介:承 志,锡伯族。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东洋史学毕业,文学博士,现任职追手门学院大学国际教养学部。日本满族史和清史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近十年主要论著有:

1, 《ダイチン?グルンとその時代―帝国の形成と八旗社会―》(《大清国及其时代-帝国形成与八旗社会-》)(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9年,650页)。

2,満文三史の編訳をめぐって,《慶陵一帯調査報告書》2005年3月,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21世紀COE,第133-152頁。

3,Climate and Irrigation System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in the Qing Dynasty" 《オアシス地域研究会報》5巻2号. pp. 141-148. 2005, KATO, Yuzo, KICENGGE`共著)。

4,八旗ニル佐領の根源とニル分類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2006年,65巻1号,第1-34頁)。

5,満洲語で記された「黒龍江流域図」,《大地の肖像》,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07年3月,第193-222頁)。

6,満文大遼史考,《西域語言歴史研究集刊》第一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歴史語言研究所,2007年,第303-345頁)。

7,学習院大学図書館「清帝勅誥命書」について,ニュースレター『海雀Umi-Suzume』学習院大学アジア研究教育拠点事業,2007年)。

8,大清国のアンダについて,《東アジア内海世界の交流史――周縁地域における社会制度の形成》,加藤雄三?大西秀之?佐々木史郎編,2008年。

9,中国における「満族史」研究,《東洋文化研究》第10号,学習院大学東洋文化研究所,頁327-346.2008年。

10,滿文《烏喇等處地方圖》考,《故宮学術季刊》,第二十六巻第四期,2009年,第1-74頁。

11,The lake-level changes in Central Asia during the last 1000 years based on historical map.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Reconceptualizing 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Central Asia: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Future” (RIHN) :11-27, 2010. Narama,C., Kicengge, Kubota,J., Shatravin,V., Duishonakunov,M., Moholdt,G., Abdrakhmatov, K.(共著)

12,尼布楚條約界碑圖的幻影-滿文《黑龍江流域圖》研究》,《故宫學術季刊》第29卷第1期(秋季号),第147-236頁,2011年。

13,中央ユーラシアにおける「国境」の誕生と遊牧の実態,《国境の誕生-中央ユーラシア環境史》,臨川書店,第60-100頁,2012年。

14,シベ集団の移住とその後の生活,《国境の誕生-中央ユーラシア環境史》,臨川書店,第257-268頁,2012年。

15,満漢合璧文書、官印について,(承志、小沼孝博)梅村坦、江上綏総合編集《文字から見る歴史と文化 ――江上波夫蒐集品を中心に》山川出版社,2013年11月,115-119页。

16,十八世纪准噶尔十六大卾拓克-以一件满文奏折为中心-,乌云毕力格 编《满蒙档案与蒙古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pp.1-60.

 

附件下载:2014年8月19日民族所古文献室学术报告.doc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