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论坛第三十八次讲座
作者:杨春宇 日期:2012-04-23 浏览次数:1407

 
时间:四月二十四日(星期二)14:00 
主讲人:张  亚  辉(博士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讲师) 
题目:传统中国意识形态史的知识社会学初探 
地点: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三层会议室 中关村南大街27号中央民族大学6号楼
 
人类学论坛讲座联系人:
刘正爱 电话:13717760989     杨春宇 电话: 13693288072
email: liuza@cass.org.cn        email:yangchunyu2468@yahoo.com.cn
 
讲座摘要:传统中国意识形态的研究大致可以分成从官僚系统出发的儒家论和从皇权出发的佛教论两种,这两种视角都没有正视中国边疆少数民族的知识体系对中国意识形态的影响和贡献。本次讲座从知识社会学出发,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图论证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中少数民族知识体系的结构性影响,并以此构成对传统中国意识形态史的再考察的基础。
演讲人简介:


学习经历
1994-1998;清华大学物理学系
1996-1999;清华大学中文系
1999-2001;清华大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学院
2004-2008;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教学与研究领域
教学:社会理论、历史人类学、宗教人类学
研究:宗教人类学、历史人类学
  
代表性成果
专著
《水德配天——一个晋中水利社会的历史与道德》 民族出版社,2008
《历史与神圣性》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译著
《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译著,合译)     华夏出版社,2009
参编的著作
《民族文明与新世界》(合编)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发表的主要文章
“无父母的世界?”载《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人类学中的水研究”载《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
“作为他者的乐户”载《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
“田野工作中的口述史困境”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4期
“文学与人类学漫谈——美国北卡罗来拉大学乐钢教授专访,《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8期
“走进田野的历史人类学”《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3期
“灌溉制度与礼治精神”《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4期
摸着石头过河的终结”载《分析与批判:学术传承的方式——评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刘小平 蔡宏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一个土著的辩护:作为道德的历史与表征价值的宗教”载《中国人类学评论》,第2期
“比较与关联——读《印第安人的诵歌》”载《中国人类学评论》,总第5期
“社会的梦境”载《中国读书商报》,2007年3月20日
“交换的与不可交换的”载《中国读书商报》,2007年8月7日
“皇权与礼法之辨”载《社会学家茶座》,2007年第二期
比较与关联——读《印第安人的诵歌》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5期,2008
“作为水利社会的传统中国——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读后 ”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9期,2009
“评李济《中国文明的开始》”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9期,2009
“文化、夷夏之辨与史学的道统——读柳诒徵《中国文化史》”载     《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0辑,2009
“神的身体、松果体与神圣性”,《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1辑,2009
“经学与西学——读刘师培《经学教科书》”,《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1辑,2009
“人类学研究中的经学:几种路径的探讨”,《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2辑,2009
“读《等级人》导言及第二、三章”,《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5辑,2010
“萨满式文明——从巫的连续性看多元一体格局”,《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7辑,2010

文章来源:杨春宇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